搜索
首页 其他

菩萨蛮宋词及答案

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菩萨蛮宋

小题1:试题分析:“江山如有待”为作者移用的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

这样,词上下片意境相应,只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潜,遂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

杜甫感叹生不逢时,恨不能词的最后二句“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接住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可惜》)诗意,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学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后尘。作者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却无可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

这一结语将上面贯串下来的情志意趣,结束得非常工稳,飘逸而含蓄。这首词全靠直接剥录他人诗句而成,虽非作词之正道,却也颇有移花接木之妙。

小题2:试题分析:开首二句以极自然轻盈的笔法描绘了一幅闲适悠雅的溪桥野渔图。 一片氤氲迷蒙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叫人难以分辨,真是空翠湿人衣。

溪边桥畔,有渔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来惊破他的好梦。“江山如有待”,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方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

这样,词上下片意境相应,只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潜,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

作者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却无可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试题菩萨蛮宋

(1)(5分)“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

(2分)同一时何,不同地点,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3分)(2)(6分)江潮来去容易,友人—别难相逢。

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3分)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曲折深沉,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韵深长。

(3分)解析:这是一首惜别词。 作者词中以一推一挽之情劝住对方的眼泪,这种抒写伤离恨别心绪的表现手法,与宋词中写离别时常见的缠绵悱恻、肝肠痛断、难舍难分的情状有所不同。

这首词从送别写起。捶鼓,犹言敲鼓,是开船的信号。

船家已击鼓催行,而这一边却楼上把盏劝酒。 “催”,见时间之难以再延。

“留”,见送行人之殷勤留恋。一“催”一“留”,就把去和住的矛盾突出出来了,并且带动全篇。

“去住若为情,即由首二句直接逼出,欲去不忍,欲住不能,何以为情?这一问见别离之极度苦人。“西江潮欲平”的好处于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由前面击鼓催客、高楼把酒的场面推出一个江潮涨平的辽阔场景。

句中的“欲”字包含了一个时间推进过程,说明话别时间颇长,而江潮已渐渐涨满,到了船家趁潮水开航的时候了。 换头就江潮生发,潮水有信,定时起落,所以说“容易得”,然而它能送人去却未必会送人来。

一旦南北分离,相见即无定期故云“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结穴处一笔宕开,颇值得玩味。 “此樽空”,遥承上片次句“把酒留君”,“樽空”见情不忍别,共拼一醉。

但即使饮至樽空,故人终不可留,所以结尾则由叹见面之难,转思它日再会,发出“知君何日同”的感慨。 宋代曾季狸《艇斋诗话》评这首词“甚有思致”概因此词借江潮抒别情,不仅情景交融,同时还显出情景与意念活动相结合的特点。

词“去住若为情”这样的思忖后,接以“江头潮欲平”,看上去是写景,实际上却把思索和情感活动带进了景物描写,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 下片“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仍不离眼前景象,而更侧重写意念,以传达人物的心境。

结尾二句虽然表现为感慨,却又是循上文章活动继续发展的结果。所循的思路应该是: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

依然是情景和思忖结合。词中以回环往复的语言节奏,来表现依依不舍、绵长深厚的“思致”。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

小题1:①“空"字写出环境的空荡清冷,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分)小题1: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一种说法即可)(4分) 小题1:答题的关键是空有两种含意。

一种为环境空,即空荡冷清。一种为心里空,孤寂、惆怅。

分析时要分析出为什么会这样,空字与主题的关系。小题1:本诗从主题上有多种理解,答此题时关键要从诗句下手,只要写出一种理解即可。

但要具体说明理由。例如:从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等诗句易让人联想到妇人思夫,我们似乎看到思妇在思念远方的人,站在台阶上,虽夜色正浓,却不能入睡。

但宿鸟、寒山等意象易让人联想到游子妻子,而且他能感受到妻子也在思念自己。如果从二者兼有的角度考虑,则要结合宿鸟、寒山、玉阶、楼上等意象综合考虑。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开头两句为远景。

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烟如织”是说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

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薛涛《题竹郎庙》诗:“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

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参看。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

“暝色”两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 下片玉阶伫立仰见飞鸟,与上片登楼远望俯眺平楚,所见不同,思念之情则一。

“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末句计归程以卜归期。

庚信《哀江南赋》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语。词中着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印象。

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 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

可见南宋初这首《菩萨蛮》犹传唱不绝。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小题(9分)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辛弃疾郁

【小题1】长短句(曲词或曲子词、诗余)、词牌、小令 、豪放派、苏轼、婉约派、(3分,每格0。

5分)【小题1】这里东流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1分),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1分),表达作者克服一切阻力,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1分)。 【小题1】怀念中原故土(沦陷区)之情,故园难回的义愤(忠愤)之情,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或: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3分)【小题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有关“词”的分类,以及流派。 【小题1】此题已经给出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只做分析即可,答出“东流的江水”“ 青山”各比作什么,以及表达的情感。

【小题1】愁”字所包含的情感,要结合辛弃疾一生的志向——恢复中原答题,由于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而内心充满矛盾。

5.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菩萨蛮[宋]黄庭坚半烟半雨

试题答案:小题1: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不直接述说自己向往大自然的美好,而从对方着笔,江山好像在等待着我投入她的怀抱,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出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蕴。

②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此意陶潜解”,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③运用了设问的手法,最后两句,一问一答,作者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却无可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

这一结语承接上面贯串下来的情志意趣,飘逸而含蓄。[手法2分,分析2分。

答对一种手法及其分析即可。]小题2:该词上片描绘了风景优美、闲适怡人的溪桥野渔图,下片运用陶潜的典故表达出作者归隐的意趣,寄寓了作者喜爱美好的大自然、追求淡泊宁静的生活的思想感情。

[分析2分,思想感情1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答题(7分)菩萨蛮舒亶画船捶鼓催君去,高

小题1: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催”之急更见“留”之切,所以答题时可从与“留”的对比中去分析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表达的淋漓尽致的效果。

小题2:试题分析:在诗歌赏析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方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常用的手段,答题时,可从情与景的关系上去分析,一是要写出词作表达的感情,二是要写出这一感情是如何通过写景表达出来的,要突出其“思致”。如“江潮容易得, 只是人南北”,作者借江潮抒别情,表达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1)通篇围绕“闲”展开,从居住环境(临水的数间茅屋是闲)、穿着服饰(垂杨下轻衫短帽的形象是闲)、日常生活(黄鹂三两声中醒来晚的午醉生活是闲)等方面描写了诗人的闲居生活。

小题2: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表现了作者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

小题3:设问。作用:①表现作者在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含蓄深沉地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

②照应开头的“闲”字,营造出悠闲恬静的意境。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词的章法结构,其第一句常常起统领作用。

这首词“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当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往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此时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

最后二句自然地归结到闲情上:“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王安石的寄情黄鹂,不仅是表现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更是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

对此,还要注意题干中的“哪些方面”,要从大的方面归类。比如“数间茅屋闲临水”是从居住环境方面,“窄衫短帽垂杨里”是从衣着服饰方面等。

小题2:试题分析:这两句是借景抒情。在把握景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句中的一些重要的情愫词,如“去年”。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是写景: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

但是,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的解答,一是要注意题干中的“哪种”一词,表明只能回答出一种。

这两句是王安石自问自答之语,因此从修辞手法上来看,采用了设问。其作用,应从内容+结构这两个维度来考虑:内容上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本身,是作者在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二是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

结构上,与前文相照应。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菩萨蛮①王安石数家茅屋闲临

8.居处的“闲雅”,结草作舍临水而居;(1分)生活的“闲逸”,轻衫短帽行走于垂杨中。

醉酒昼寝,不必为政事忙碌;(2分)“最关情”的“黄鹂”更表现了作者寄情鸟语花香中的“闲情”。(2分)9.王安石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变法失败被迫隐逸,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2分)就不仅是对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2分)也有壮志未酬的惆怅。

(2分)【解析】8.试题分析:根据对整首词的内容感知,找出相关词句或关键词分析其表现的“闲”的意趣即可。 “茅屋”“临水”是从居住的环境表现出悠闲;“轻衫短帽垂杨里”是从生活的悠闲角度表现“闲”;“午醉醒来晚”表现了词人不为政事忙碌的醉酒之“闲”;“最关情”将词人情感寄托与鸟语花香之中,更表现出其悠闲。

综合起来概括作答即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试题分析:既然是分析景物所蕴含的作者情感,自然要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分析作答。

由注释可知,王安石因变法失败而被骗隐逸,壮志豪情难以施展,惆怅之情自然而生。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词人通过对花随风而凋落的描写,自然联想到了时光流逝,青春逝去的自己,感叹、惆怅之情溢于言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