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的填写规则平仄

1.填写宋词时,必须得按照平仄要求吗

“我知道填写宋词,要按照平仄要求,但是必须得这样吗?为什么有的词就不是这样填的呢?”

第一,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声者何也?平仄及音韵之谓也!

第二,词别是一家,但是是说其风格,诗庄词媚而已,非言其平仄可放松要求;

第三,有的不是这样填的,你看是否名家?名家可以别具一格,且此本身有变格等等伸缩空间供选择;初学者最好还是按照正宗词牌的正规格式填写,达到一定境界后再行变化不迟;

第四,可以参考作者一篇词:

沁园春·春日逢孟氏女士问学

(原创)2007年02月27日 星期二 下午 02:14

孟氏孩儿,辛苦求学,郁闷问医。怄自修路上,孤单只影;古文书里,深奥难习。见倒装多,恨常字少,黄卷青灯诵古诗。期得道,梦莲花步步,触处春袭。 传承华夏事急,看孟女,斯文不便宜。量学资太贵,吓人胆气;资金不够,祈君休提。子史书堆,经集残简,参破前人之禅机。再回首,笑云行水上,上下相齐。

2.写诗词的要求一定要平仄吗

个人认为写诗词最重要的思想感情,因为情是文章的灵魂,格律等要求只是一个外在形式,它的目的还是为了能更好地表现其思想感情.一个是骨,一个是肉,就像一个是人本身,一个是人的衣服一样.所以,一首好的诗词的第一要求绝对是其感情真挚,能引起读者共鸣的. 如果你写古体诗或近体诗的话,平仄押韵肯定是有要求的,并且对于现在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讲是很困难的,因为有些字古代的读法和现代是不同的,所以其韵和平仄也可能不同.但如果你写现代诗,就没有格律要求了,这个就比较自由. 诗词除了格律要求外,意境也是有要求的,意境,简而言之:能表达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不说要求必须按古人制定的意境来营造画面(如杨柳表留之意、夕阳表凄凉萧瑟意等),至少整体画面要能给人一种自然并能想象吧. 个人建议现在写古体诗货近体诗不必太纠结于格律了,但起码的押韵还是要的,不然读起来就没诗的感觉了.总而言之:写诗词,第一思感、第二意境、第三格式. O(∩_∩)O~。

3.宋词牌得平仄规律

诗词要讲究平仄,即按照规则,该用平声字的地方必须用平声字,该用仄声字的地方必须用仄声字。

下面讲一下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五言绝句的基本格式:(为了简便起见,用p代表平声,z代表仄声)

1.zzppz,

2.ppzzp.

3.pppzz,

4.zzzpp.

做近体诗的平仄原则是对和粘。一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出句和对句要对,即平仄相对。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要粘,即前面两字(七言诗前面四字)要平仄相同,这是基本原则,依照这个原则可以把这个格式推广。

五言绝句有4种格式,除了基本格式还有3种,分别是把基本格式的第2、3、4局作为首局,依照对粘原则写下去。这样我们又得到3种格式。

2412,3412,4234。

(因为第二,四句要押韵,这里只介绍平声韵诗,所以2只能用4对,而不能用1对)

把基本格式再接下去写4句,就是五律的基本格式

12341234

按照对粘原则也可以把其他3种五绝格式扩充成五律格式

24123412,34123412,42341234

七绝和七律就是在五言的格式的基础上,每句前面加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平仄和原来前两个字的平仄相反。如七言绝句的基本格式可以写成:

ppzzppz,

zzppzzp.

zzpppzz,

ppzzzpp.

大家不难以照这个办法推出七言绝句的其他3种基本格式和七言律诗的4种基本格式

4.写诗词一定要遵循平仄规律吗

不一定。

诗分古体和近体,写近体诗(律诗、律绝)必须严格如律,古体诗则几乎百无禁忌,押韵就行。词要严格一些。

填词按谱,每一个词牌都有对应的词谱,上面规定了一首词的用韵、断句、每个字的平仄要求等,必须严格按照词谱规定的来填。 先秦到魏晋时期的诗与歌都是韵文,最早都是用来歌唱的,截止到魏晋时期,并没有平仄的概念。

关于四声、平仄的观念是从南北朝才开始有的,齐梁以前没有什么平仄,当然写诗也不考虑平仄。在齐朝永明时期,以“竟陵八友”为代表的永明体诗人开始注意四声:平上去入。

其中平就是平声,上去入就是仄声。 在齐梁以后,诗人开始注意四声与平仄的应用,沈约等人甚至搞出了作诗要注意的“八病”,“八病”之说完全基于四声与平仄理论,不过后人对于八病并不是完全认可。

扩展资料 平仄目的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 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走进考卷,让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

李白、王维、苏东坡、辛弃疾等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现代人无论是创作或评判诗词的好坏,都不应过于拘泥于诗词格律、平仄之说,当以诗词的意境为重、气势为重。至于诗词的音调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

5.宋词牌得平仄规律

诗词要讲究平仄,即按照规则,该用平声字的地方必须用平声字,该用仄声字的地方必须用仄声字。

下面讲一下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五言绝句的基本格式:(为了简便起见,用p代表平声,z代表仄声) 1.zzppz, 2.ppzzp. 3.pppzz, 4.zzzpp. 做近体诗的平仄原则是对和粘。一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出句和对句要对,即平仄相对。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要粘,即前面两字(七言诗前面四字)要平仄相同,这是基本原则,依照这个原则可以把这个格式推广。

五言绝句有4种格式,除了基本格式还有3种,分别是把基本格式的第2、3、4局作为首局,依照对粘原则写下去。这样我们又得到3种格式。

2412,3412,4234。 (因为第二,四句要押韵,这里只介绍平声韵诗,所以2只能用4对,而不能用1对) 把基本格式再接下去写4句,就是五律的基本格式 12341234 按照对粘原则也可以把其他3种五绝格式扩充成五律格式 24123412,34123412,42341234 七绝和七律就是在五言的格式的基础上,每句前面加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平仄和原来前两个字的平仄相反。

如七言绝句的基本格式可以写成: ppzzppz, zzppzzp. zzpppzz, ppzzzpp. 大家不难以照这个办法推出七言绝句的其他3种基本格式和七言律诗的4种基本格式。

6.宋词里的平仄是什么意思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7.宋词的问题宋词需要平仄规律吗

定格一: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中中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

例词: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定格二: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

中中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例词: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苏轼〖满江红〗)定格三:(平韵格)平仄平平,中仄仄、平仄仄平。

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

仄中平、中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中仄,平仄平。

中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词: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

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 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

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姜夔〖满江红〗)粉蝶儿始见于毛滂《东堂词》。 兹以《稼轩长短句》为准。

七十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定格: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例词: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辛弃疾〖粉蝶儿〗)解佩令始见于晏几道《小山乐府》。 调名取义于郑交甫遇汉皋神女解佩事。

双调,六十六字,上下片各五仄韵。第一、二句亦有不用韵者。

定格:平平中*仄(也可不用韵)*,平平中*仄(也可不用韵)*,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中、中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中*仄(也可不用韵)*,平平中*仄(也可不用韵)*,仄平平、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中、中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

例词:人行花坞,衣沾香雾。 有新词、逢春分付。

屡欲传情,奈燕子、不曾飞去, 倚珠帘、咏郎秀句。相思一度,浓愁一度。

最难忘、遮灯私语。淡月梨花,借梦来、花边廊庑, 指春衫、泪曾溅处。

(史达祖〖解佩令〗)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隋朝的《切韵》,唐朝的《唐韵》,现存完整的韵书是宋朝的《广韵》。《广韵》的韵部分得很细,有206韵部。

到了金代,以《平水韵》为官方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平水是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因为该书刊行于此城,故名《平水韵》(一说为南宋时代平水人刘渊根据前人韵书修编而成,故名《平水韵》)。

该韵书将宋代《礼部韵略》(官方颁布的科考标准韵书)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合并,共106韵,上平声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各声韵目第八章已经开列,不再重复。

元、明、清各代,都以《平水韵》为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一直沿用到现在。

8.宋词里的平仄是什么意思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