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中出现的“野月”具体何解释杜甫 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此诗题目,就颇令人感觉跷蹊。 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怎么会“倦”?这是一个怎样的夜?诗人为什么会倦?让我们顺着这条线索,看一看诗中的描写吧。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好一个清秋月夜!“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 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 这已经是深夜了。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如在目前。表面看,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仔细一看,我们从这幅“秋夜图”中,不仅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 我们仿佛看到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何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这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763)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新唐书·吐蕃传》)。 北方广大人民又一次蒙遭战祸,“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这时杜甫寓居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据前人考证,此诗作于广德二年),自身虽未直接受害,但他对国家和人民一向怀有深情,值此多难之秋,他怎能不忧心如焚!“万事干戈里”,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诗人是多么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 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老杜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逝去。 “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 读了这两句,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仿佛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人会联想到诗人思绪的广阔和遥远;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侍御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前人赞美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 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读之令人一咏三叹,味之无尽。 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 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峭拔而起,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 设若此两句写作“夜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不仅出语平庸,画面简单,而且下面所写之景也无根无绊。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 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骤看殊觉突然,细看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2.古诗中“笼盖四野”的野读什么音1. “笼盖四野”的野,拼音yǎ。 2. 原文: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 注释 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àn):同“现”,显露。 4. 译文: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5. 赏析:《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对它的学术研究,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 3.含有“野”字的诗词和名句有哪些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往。 1.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唐】杜甫 2.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3.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唐】刘禹锡 4.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5.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舜钦 6.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送应氏》 (曹植) 7.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郊居岁暮》(柳宗元) 8.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 9.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杜甫) 10. 旭日照寒野,鸟斯起蒿莱。啁啾有余乐,飞舞西陵隈。《感遇二首》(柳宗元) 11.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出塞作》(王维) 12. 平野春草绿,晓莺啼远林。《零陵春望》(柳宗元) 13.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菩提寺禁裴迪》(王维) 14. 宫粉雕痕,仙云堕影,无人野水荒湾。古石埋香,金沙锁骨连环。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千里关山。半飘零、庭上黄昏,月冷阑干。《高阳台》(吴文英) 15. 野鹜行看弋,江鱼或共叉。瘴氛恒积润,讹火亟生煆。《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柳宗元) 4.古诗(敕勒歌)里的“野”读音一样吗古诗《敕勒歌》里的“野”读音是不一样的,第一个野读yǎ,第二个是读yě。 《敕勒歌》 作者:南北朝 佚名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白话译文: 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四到六世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这些歌谣风格豪放刚健,抒情爽直坦率,语言质朴无华,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 这首民歌《敕勒歌》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的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 赏析: 《敕勒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5.诗句中带有野和庭两个字的诗在同一首诗中同时出现这两个字,恐怕只有这有一首吧。像这种巧合是很难得的。 宿王昌龄隐居 作者: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茅庭”有的版本是“茅亭”。一种是草搭成的房子一种是草搭成的亭子。在古诗中“茅亭”多见,而有的地方写“茅庭”可能是因为与后面的“药院”呼应,而形成庭院种花养药。而笔者觉得|“茅亭”更合适,原因在于“宿花影”一处,亭子四面开放,亭外花草便可能映射如此。如果是茅草房子,除非就是形容一院子中的全是花草,一开门花影就映射进来了——会是不同的风景。望采纳! 6.“野人”这个词在古诗词里面指代的什么.比如说你好!野人有九种意思分别是: 1. 解释1.上古谓居国城之郊野的人。与“国人”相对。 比如说: ①《左传·定公十四年》:“大子蒯聩献盂于齐,过宋野,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 ②《仪礼·丧服》:“禽兽知母而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筭焉!’都邑之士则知尊祢矣。” ③贾公彦疏引《论语》郑玄注:“野人粗略,与都邑之士相对。亦谓国外为野人。” 2. 解释2.泛指村野之人;农夫。 比如说: ①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 ②《百喻经·比种田喻》:“昔有野人,来至田里,见好麦苗,生长郁茂。” ③清·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下·牛次原》:“几树垂杨官道斜,不成村落野人家。” ④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三章第五节:“农夫住在田野小邑,称为人。” 3. 解释3.庶人;平民。 比如说: ①《论语·先进》:“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刘宝楠正义:“野人者,凡民未有爵禄之称也。” ②唐·白居易《访陈二》诗:“出去为朝客,归来是野人。” ③明·方孝孺《绿畴轩记》:“君子修德,以教野人。” 4. 解释4.士人自谦之称。 比如说: ①唐·杜甫《赠李白》诗:“野人对羶腥,蔬食常不饱。”仇兆鳌注:“野人,公自谓也。” ②明·刘基《樵渔子对》:“夫高屋大厦,百鬼所阚;妖服贾祸,先哲时鉴:是岂野人之所愿欲哉!” 5. 解释5.借指隐逸者。 比如说: ①唐·元稹《晨起送使病不行因过王十一馆居》诗之二:“野人爱静仍野人耽寝,自向黄昏肯去无?” ②宋·王禹偁《题张处士溪居》诗:“云里寒溪竹里桥,野人居处绝尘嚣。” 6. 解释6.粗野之人。指缺乏教养,没有礼貌,蛮不讲理的人。 比如说: ①《荀子·大略》:“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以为天子大夫。”杨倞注:“类郊野之人,未浸渍于仁义,故不可为王者佐。” ②《红楼梦》第五二回:“比如方才说话,虽背地里,姑娘就直叫他名字;在姑娘们就使得,在我们就成了野人了。” ③洪深《五奎桥》:“周乡绅 :放屁!这是什么野人,敢说这种野话!” 7. 解释7.旧指未开化的民族。 比如说: ①《吕氏春秋·恃君》:“氐羌呼唐离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笮之川,舟人、送龙突人之乡,多无君。”高诱注:“西方之戎无君者。” ②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南七·车里等各羁縻土司》:“野人者,在二长官司(山、麻里)界外,赤发黄睛,树皮为衣,夜宿树上,丑恶凶悍,逢人即杀,无酋长约束。” ③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序例》:“野人所知亦简,故苗、黎、番、回虽悍,人能制之。” 8. 解释8.指传说的猩猩之类。 比如说: 《尔雅翼·释兽二》“猩猩”:“荀卿曰:‘今天猩猩形相,亦二足无毛也。’既言二足而又言无毛,则去人不远矣,今人谓之野人。” 9. 解释9 比如说: 野人是一种未被证实存在的高等灵长目动物,直立行走,比猿类高等,具有一定的智能。其较为正式的学术名称是“直立高等灵长目奇异动物”。古人类学认为野人可能是远古智人进化到现代人之间缺失的一环,故有生物学家将其分类为人科人属智人种,与现代人类有最近的亲缘关系。“野人”是众多传说的神秘动物中最可能真实存在的一种。对于“野人”,世界上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称呼,如“雪人”“雪怪”“大脚怪”等。 希望对你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