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柳永的《 雨霖铃》的教案教学过程一、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听乐曲说出曲名《送别》2、导入 别离之情诗词中历写不衰的主题,如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今天来学习一首关于离别的词《雨霖铃》(板书)二、走近作者1、学生介绍柳永概况。 2、教师补充: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对北宋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对宋代 慢词的发展颇有影响;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韵和谐美。柳词在宋代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处,既能歌柳词。” 三、背景资料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一生任途坎坷。这首词写的就是他任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又不得不和心爱的人痛苦分离的思想感情。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一)齐诵《雨霖铃》(二)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语调(悲凄低沉)(三)学生随录音带自由读全词理解词义,在音乐中进入词所描绘的情境,并使词的意境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从而把握词的景与情领悟意境。(四)赏析词的意境1、让学生把上下篇内容生动地描述出来。 2、教师示范:一个秋天的傍晚,一场暴雨刚刚停歇,蝉凄切地鸣叫不已,词人面对着长亭,心情更觉悲凉。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他的心爱之人为他送行,两人面对美酒佳肴却毫无心情,正在恋恋不舍之际,船夫催促着“开船喽——开船喽——。” 两人双手紧握,泪眼相对,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词人想在即将踏上的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霾,空旷的天空。 小结:上篇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篇紧承上篇: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 词人现在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总结:全词凄凉的意境让我们感觉的浓浓的别离之情。 过度:我们的生活里也有别离的苦痛,如何把它用文字表达出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雨霖铃》的写法。 (五)鉴赏要点(先读后赏,在探讨)1、融情入景的写法(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 “长亭” “骤雨”词人一开头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寒蝉”透着秋意,而蝉的叫声更让人感觉的悲凉,骤雨过后天气陡然变凉,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所以这首词不仅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是在写心情。(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字表明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空阔的楚天这些景物在南方是很平常的。 可是这些平常的景物注入深沉的情感之后就变得不平常不了。那浩渺的烟波,另人惆怅;沉沉的暮霭让人压抑忧伤,那空阔的楚天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词人对景物的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一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拿它代表柳词。 这没有一个字写情,而没有一个字不写情。李白诗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就似乎有必然的联系了。借杨柳抒离情成了常用的手法。 如白居易“杨叶比愁眉,愁长比柳丝。”因为有这种习俗的存在,所以离别的人一看杨柳就会涌起离愁别绪,因而“杨柳岸”三个字明写前景,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 词中“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秋月的风是凉的,秋日的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凉冷落之感。 这样在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一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而这幅凄清的画面又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酒醒之后的惆怅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交融在一起,这情景是多么的凄凉难耐的啊!2、虚实相济(简单介绍)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 虚写中所着意描写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宵好景也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回过头来看上片,便会懂得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六)再次齐背《雨霖铃》五、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六、板书设计寒蝉 长亭 骤雨 实烟波 暮霭 楚天 虚杨柳 晓风 残月 虚。 2.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我想讲这首词,没有好的教案,求教案,越详细越重新找了几篇,在附件中。 一、柳永《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重点与难点: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教学课时:1课时。 字串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如果把我国的古代文学比做一个花园的话,那么其中开的最美最大的两朵就是唐诗和宋词,前两单元我们领略了唐诗的美妙,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体味宋词的别致之美。 提到宋词,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约派,提到婉约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多年来,它常诵不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作者简介: 见学案 明确三点:(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背景介绍 :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 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词牌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 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 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整体感知: (一)自渎诗歌,感知内容,回答问题 1。 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 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 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 离别前: 勾勒环境 离别时: 描写情态 离别后: 刻画心理 (二)生读,其他同学点评,老师指导阅读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的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感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瑟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 “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三)学生再尝试阅读,老师示范 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 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点明时间、地点、天气。 第2句:写人。 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 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 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 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 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 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 (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 “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 是作者的想象。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 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 杨“柳”—“留”的谐音 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眼前景 晓 风 —“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 别后情 (明) (暗) “残”月— 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 景中有情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小结归纳: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 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 3.柳永雨霖铃融情入景的笔法柳永 雨霖铃 融情入景的笔法0分 主要有, 1。 陈述起头,描写中带出感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由境--人--意的布局 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人---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议论抒情,悬问收尾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融情入景的笔法:通过情景的建构,展开联想,议论,披情入境,诉说伤怀。 4.《雨霖铃》谁有这首词<;雨霖铃>>;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5.急求雨霖铃课件《雨霖铃》经典鉴赏《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 解题: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 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注释: (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2)[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 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帐。 (3)[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5)[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7)[暮霭(ai)]傍晚的云气。 (8)[沉沉]深沉。 (9)[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10)[经年]一年。 (11)[便纵有千种风情]就算是有多少风情。风情,深情密意。 鉴赏文章: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通过这种描写,十分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离别给予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多么沉重的打击。 这首词正是爱恋歌妓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感情交织着的作品,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开首三句,如果简单看成叙事,好象只从送别的时间、地点说起,而其实,既没有象后面的“清秋节”明确指出时间,也没有象后面的“都门”明确指出地点。如果简单看成写景,也好象只在对着长亭的当儿,听到寒蝉在叫,看到骤雨刚停,而其实,不仅声音、形象中有异样的情味,即呆对着的长亭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物。 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应该说,这主要是抒情,是融情入景,是即景抒情,从抒情写景中可以看出时间和地点,不能简单作叙事或写景理解。 这是一个很好的“冒头”(开端)。柳永的词中象这类写法的是不少的,如《引驾行》的开头是: 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 接着才是: 背都门,动消黯,西风片帆轻举。 《卜算子》的开头是: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接着才是: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或者写出有人在“对”,或者没写出,都是一样的写法。 因为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作者所看到、听到或想到的,总不能离开人。而这里的“长亭”也不是一个专有的地名,在送别的场合都用得着。 如王褒《送别裴仪同》的“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昌龄《少年行》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两首诗里的“长亭”和这首诗里的“长亭”,当然不能看作是实指一个地名。但作为送别的所在是一样的。 从下面的“都门”看,这词里的“长亭”应在汴河岸上。宋代的汴河两岸,多种杨柳,因此宋代词人写到“长亭”,往往和杨柳联系起来说(这词下面的“杨柳岸”和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都可以证明)。 柳和蝉是结不解缘的。柳树多的地方蝉总是特别多,因而词人往往把柳和蝉并用,从上引《引驾行》的“蝉嘶柳败”和《少年游》的“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看来,柳永自己就一再这样用过 。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 “都门帐饮无绪”两句是实写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 北宋自赵匡胤称帝那年(960)起就建都在汴京,即东京。“帐饮”是沿用向来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的词语,不要呆看,在小馆子饯行也是同样的意义。 “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 6.柳永的雨霖铃怎麽背怎么背?多读啊,然后想着那个意境就可以了,这首词真的很美,我特别喜欢 柳永《雨霖铃》 了解柳永的生平 扫清《雨霖铃》中的文字障碍 初步鉴赏这首词 生平作品简介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有《乐章集》。 雨 霖 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鉴 赏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今人发挥 柳 依然摇摆在风中, 枝条的浓绿沾染风情, 千万场别离, 送了千万场爱与恨, 随折随生的枝条, 忘了初衷, 忘了该怎样思念, 流水与浮萍。 今人发挥 蝉叫着, 有点冷, 所剩无几的光阴, 眷恋长亭上的风景, 别离歌唱起, 而雨停了, 那些泪水如何停? 蝉声不再的夜晚, 今人发挥 那些泪水, 该怎样吞咽? 该怎样, 诉说万种风情? 怕是晓风与残月都不肯眷顾痴情, 徒添难圆的伤悲, 青舟欲去, 而岸上的泪眼, 相望永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