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宋词与唐宋文化丁放

1.【请赏析一下最能反映唐宋文化特点的唐诗宋词唐诗宋词有很多主题,

节妇吟--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晚唐时期的一首志言诗.此诗的一题名:“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还,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勾引而写的名作.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2.中国文化史题目:比较唐宋文化上的共同点与差异点

唐朝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朝代,文化可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空前繁荣来描述。那时佛、道、儒等等都能很好的发展,所以那时的文化应该是古代的巅峰,大家频出,尤以“诗歌”为盛。到后期“词”的发展也比较快。同时“传奇”之类的文学也得到发展。

而宋朝因为推行理学,人们的思想得到禁锢,相对来说不够活跃。所以讲究严格格律的“词”得到发展,大家也不少,但和唐朝的诗歌之盛无法相提并论。因为当时的皇帝喜欢文的,受社会风气影响,所以词的题材也相对较窄。当时的“平话”得到较快发展。

3.说一下唐代诗歌与唐朝文化(1000字以上)

唐代是中国封建时代中最强盛的时代,尤其是李白生活的盛唐时代,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或是在文化方面都是空前的强大开放、繁荣昌盛。

文化方面,唐朝一方面敞开胸怀,实行拿来主义,广泛地吸收外来文化,如天竺的佛教、波斯的祆教、大秦的景教及西域各国和各民族的雕塑、音乐和舞蹈 初唐: 一、四杰 提倡刚健骨气 二、陈子昂 风骨与兴寄 盛唐:一、李白 1、清水出芙蓉——清真自然的提倡 2、蓬莱文章建安骨——风骨兴寄的重视 二、杜甫 1、杜甫诗论 2、集大成说 3、沉郁顿挫说 三、《河岳英灵集》 1、《河》之品评标准 2、盛唐气象 3、殷璠“兴象论” 中唐: 一、白居易 1、讽喻诗论 2、闲适感伤杂律诗论 二、韩孟诗派 三、皎然《诗式》 晚唐:司空图《诗品》 初唐四杰 一、四杰其人: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二、诗歌理论主张 都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三、创作表现:情思浓郁 气势壮大 1、内容题材上的扩张: “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向江山塞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诗歌体裁上的成就: 王、杨长于五律,卢、骆长于歌行 律诗绝句方面,王勃杨炯于平仄、对偶、用韵等方面完善了律诗绝句的体式。

七言歌行方面,卢、骆运用“以赋为诗”的手法,使得诗歌气势壮阔 以赋为诗即铺张扬厉的描写融合以抒情、议论的手法 七言歌行的体式工整而有流荡的气势和力量,读之朗朗上口,一气呵成,以赋为诗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纵横开阖、书卷自如之气。 四、评价: 杜甫的评价 诗歌创作中旧的影响和新的倾向并存,“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四杰诗中还有宫廷诗风的痕迹,遣词造句用典等尚未摆脱六朝绮糜婉转之风。

但四杰诗歌中毕竟融入了浓郁的情思与壮大的气势。因此这一评论可以反过来说,时带六朝锦色,然调入初唐。

即虽然四杰诗歌中仍沾染着六朝风气,却已开启了唐音之风。 陈子昂 风骨与兴寄 一、评价: 韩愈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刘克庄 倡高雅清淡之音,扫六代之纤弱 戴复古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元好问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李泽厚“开创者的高蹈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 风骨和兴寄的实践,六朝绮糜诗风的余韵一扫而光,雄浑苍茫、浓烈昂扬的情感气势开启了盛唐气象的序幕。

二、诗论主张: (一)风骨: 东汉时,用“风骨”来品评人物,形容人物体貌与风度,多赞人物富有神采,刚直劲健,清俊有力。 六朝时,用“风骨”移评绘画、书法之气韵和笔力 至《文心雕龙•风骨》将风骨一词移评于文学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俊爽,则文风成焉” 对于风骨的理解: 黄侃“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一指内容,一指形式 风指浓烈昂扬的感情力量 骨指劲健刚直的思想力量 陈子昂对风骨的形容“骨气端翔,音情顿措,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二)兴寄: 兴指比兴之手法, 寄指内容上有寄托 兴寄合用,指“托物起兴”“因物喻志”之手法,即要求诗歌有感而发,情真意切,内容充实,寄托深意。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就是借咏物叙事抒发激越情怀,寄托人生理想和政治见解,即其“兴寄”主张的实践体现。 三、理论评价: 他的诗歌创作表现有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一. 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

二.提出诗美理想。即创造了一种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的采美相结合的健康文学。

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唐代,他提倡的风骨兴寄和诗美理想对于躺市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被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盛唐诗歌的繁荣所证实 李白诗论 一、诗歌创作的美学特征: 1、瑰奇宏廓之美: 丰富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的诗歌形式融合以远大理想、宽阔胸怀和雄伟气魄的诗歌内蕴 2、奔腾浩荡之美: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情感力量 3、纵横变幻之美:想象奇特,纵横驰骋,跳跃变幻 4、明丽疏朗之美:清丽明快的色彩格调及疏朗的意象组合 5、清水芙蓉之美:清新自然、任情真率的语言风格 二、诗论主张: 1、主张保持雅正思想,反对专事雕琢的形式主义文风。

“大雅久不作,吾衰竞谁陈” 2、主张诗要“清真”,提倡“清新自然”之诗风,反对因循模拟 “圣代复玄古,垂衣贵清真”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崇尚“逸兴”、“壮飞”的豪放飘逸诗风,追求艺术表现宏阔之境。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4、提倡文质并重,肯定魏晋以来诗歌艺术的美学成就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三、诗论评价: 李白基于儒家诗学传统,主张作诗以《风》《雅》为准则,力主恢复雅正之声。

李白崇尚清真自然的审美理想源自于钟嵘的审美理想,并以之为权衡尺度品评六朝诗家名流,犹能突破前人的某些偏见,在开拓审美艺术视野方面做。

4.试比较唐代文化与宋代文化有何不同

1 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 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昭陵古雕中雄伟健伟、神采飞扬的“八骏”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

2. 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气,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润着宋型文化的特有风貌。

3. 原因:唐朝的建立是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后,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土地大量荒芜。而且再加上当时的民族成分复杂,这样这个思想较为没有束缚, 所以多种思想可以百家争鸣,国家的环境较为好。所以当时社会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文化较为有活力。对于变革也看得很开。

宋朝人口已经很多了,而且儒家思想已经基本确立,民族较为单一。随着人口增加,思想的单一,宋朝的文化也日趋保守。人口的增加,使得国家必须将重点放在统治人民,保证人民正常的生活,对于变革则始终是否定的态度,因为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任何小变革都不是

小事情。所以才有了儒家思想的标榜,儒家思想反而在影响民族文化, 于是就产生宋朝的文化,从而影响中国1000 年。

5.诗词在唐宋达到巅峰之后,为何之后就慢慢没落

唐诗宋词,每一种艺术达到巅峰都有一个累积、演变、成熟的过程。在唐朝,国力强大,为文化的兴起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那时候的唐朝已经不是简单的汉族延续,而是汉胡互代的民族共体。人杰地灵,海纳百川,形成了唐朝恢宏的文化气氛。

唐朝的文学兴起也和当时的掌管者有关,很多的君主都是诗词和书法的爱好者,国力强,百姓生活安定,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文化需求的市场也更大。

唐朝已经把诗词研究的非常的完善,可以说在诗方面,在唐朝达到了巅峰,宋人也通过新的模式让诗词达到了新的高度,每一个高度的累加,后面想要超越几乎是越来越难,后面出来的元曲,白话诗同样也是显得没有光辉。

是模式的不同让诗词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如果在换一种方式或者一种模式去理解和超越唐宋的诗词那几乎是不可能,因为唐宋后的几个古朝代并没有唐宋那时候的浓郁文化氛围。

唐宋的诗词达到了巅峰,也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人,很多人课本都需要默写背诵唐诗宋词,这种文化的传承非常的重要。换个说法,直到现在诗词并没有没落,只是换了另外一种方式留存在现在的生活中,比如影视剧,综艺朗诵等等。

在唐宋时代后,新创造的诗词很少,到了现代几乎可以说没有什么创作了。但是巅峰就是巅峰,一个可以达到巅峰层级的事物是不会被忘记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