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刺桐――光明之城的历史刺桐城雅号趣谈宋代诗人吕造在咏泉州的诗中说:“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廓为谁封?”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 当年泉州那些高大繁茂、花红似火的刺桐,是五代时节度使留从效扩建城廓时种的,泉州也因此得了个雅号:刺桐城。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唐宋以来,福建不少地方就引种了它,但种得最多的还是泉州。 历代诗人对刺桐的题咏不少。这恐怕是因为它的美丽和富有独特的南国情趣,特别容易缭人情思吧。 宋普济和尚在《五灯会元》一书中说,刺桐还有这么个颇为神奇的特性:每年先萌芽后开花,则其年丰, 否则反是。 所以刺桐又名“瑞桐”。 因为这一点,在宋代还引出一场小小的争论哩!争论的一方是作为廉访使来泉的丁渭,他很希望能先看到刺桐的青叶,使泉州年谷丰熟,于是曾写下这么一首诗: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卜年丰。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 争论的另一方是到泉州来当郡守的王十朋,他与丁渭抱有相同的愿望,但他不相信先芽后花或先花后芽那一套谶语。为此也写下了一首诗: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 花先花后年俱熟,莫道时人不爱红。吟咏刺桐的诗,到元代以后就少了。 这大概是因为树逐步减少的缘故吧。到了现代,这种树就更少了。 所以郭沫若同志来到泉州,曾发出过“刺桐花谢刺桐城”的慨叹!黄寿祺先生在遥想当年泉州刺桐花开满城的景象时,曾留下这样的诗句:泉城已渺刺桐花,空有佳名异代夸。寄语州人勤补种,好教万树灿朱霞。 可喜的是,近年来,在开元寺石栏前,在百源川池靠华侨大厦的一侧,已补种了一些刺桐树,愿关心刺桐的泉州游客,切莫忘记到那里,一睹它的丰采。 2.散文:福建泉州刺桐城黄山归来不看山,泉州归来不看闽!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 泉州是一座属于客人的城市 环城及在巷陌中遍植刺桐,因此别称刺桐城。 那些橘红色的骑楼已经泄漏了关于这个城市的过去。 穿行在古老的民居当中 不少楼房的红墙上都镶嵌着诸如“江夏衍派” “九牧传芳”之类的牌匾 这些似曾相识的地名,让我颇有几分困惑 今天的泉州城不少人祖上都是西晋永嘉之乱中南迁的中原人. 古书上曾有记载,“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 虽然千年以降,他们早已经是这个城市的主人 但是他们依然保留着从中原带来的某些生活习性,还有他们不变的姓氏。 而那些镌刻在红房子上的文字正是他们的郡望之所。 老房子精雕细刻非常精美,虽然岁月轮回,但是那些细节依然动人。 这些房屋当年都是那些贵族和望族所有的,但很多也是数易其主了, 那些房子的主人已经不在是那些牌匾的主人了。 所谓“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今天泉州古居的真实情境了。 虽然那些牌匾已经失去了承载一段信史的作用, 但是每一个懂得南音的人,依然承担着这样一个身分认同的作用。 因为这种独具特色的乐曲正是源于当年南来的中原人的行囊, 是当年中原宫廷音乐和闽南音乐的一种衍生。 入夜时分,独自去逛夜市的时候,在泉州文化馆边上看到了唱南音的台子。 台上有人横弹琵琶,有人竖拿洞箫,曲调悠扬婉转, 在泉州并不很明亮的夜晚颇有几分缠绵的意味 但要一小壶茶,一个人闭上眼睛去感受,从那些咿咿呀呀当中也能够听出一些心潮彭湃来。 3.描写泉州名胜的诗句有哪些(一) “仿佛三株植世间,风光满地赤城闲。 无因秉烛看奇树,长伴刘公醉玉山。” (二) “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 可怜虎竹西楼色,锦帐三千阿母家。” (三) “石氏金园无此艳,南都旧赋乏灵材。 只因赤帝宫中树,丹凤新衔出世来。” (四) “猗猗小艳夹通衢,晴日熏风笑越姝。 只是红芳移不得,刺桐屏障满中都。” (五) “不胜攀折怅年华,红树南看见海涯。 故园春风归去尽,何人堪寄一枝花?” (六) “赤帝尝闻海上游,三千幢盖拥炎州。 今来树似离宫色,红翠斜欹千二楼。” 4.描述红棉的诗句描写"红棉"的诗词有 1.《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年代: 宋 作者: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轣辘,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泠。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2.《中春书事》 年代: 宋 作者: 朱淑真 乍暖还寒二月天,酿红酝绿斗新鲜。 日烘春色成和气,风弄花香作瑞烟。 莺舌似簧初学语,柳条如线未飞棉。 金杯满酌黄封酒,欲劝东君莫放权。 3.《赠徐国谕》 年代: 宋 作者: 赵汝腾 英英直气验操存,夜夜群书日灌园。 嫩不到城三十载,老犹落笔数千言。 吴公何敢轻招贾,徐穉兹来特访蕃。 衰拙迩来逢盛事,德星远远照朱轓。 4.《伤春》 年代: 宋 作者: 黄庚 园林芳事已阑珊,梅未生仁笋未竿。 堤上柳棉风脱尽,绿阴应在雨中寒。 5.《木棉》 年代: 宋 作者: 艾可叔 收来老茧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一分。 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 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 闻得上方存节检,区区欲献野人芹。 5.描写木棉的诗句1、姚黄魏紫向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宋·杨万里《三月一十雨寒》 2、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宋·苏轼《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携一瓢酒寻诸》 3、几树半天红似染,居人云是木棉花。——宋·刘克庄《木棉花》 4、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有如尧射十日出沧海,又似魏宫万炬环高台。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后出堂榴枉有名,同时桃杏惭轻薄。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无乃群芳主?巢鸟须生丹凤雏,落花拟化珊瑚树。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清·陈恭尹《木棉花歌》 5、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天南树树皆烽火,不及攀枝花可怜!参天古干争盘拿,花时无叶何纷葩!白缀枝枝蝴蝶茧,红烧朵朵芙蓉砂。——清·屈大均《南海神祠古木棉花歌》 6.描写孤城的诗句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甲:铠甲,战衣。 角:古代军中的号角。 燕脂:即胭脂,色红,比喻血。 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易县一带。 君:皇帝。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 玉龙:指宝剑。 【鉴赏】 中唐以后,藩镇飞扬跋扈,河北地区战事频仍,严重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安定。 李贺模拟乐府古题而填写的这首新词,虽然带有想象成分,并非纪实之作,但在当时是有典型性的,且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者热情地歌颂那些浴血奋战、以身殉国的将士,正表现了他对当时叛乱不定、国无宁日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他热切希望朝廷能重用贤才,平定海内的思想感情。 全诗短短八句,却出色地描绘了一场激烈战斗的全过程:敌军压境,孤城无援,奋勇反击,号角震天,急速挺进,星夜奇袭,众寡不敌,为国捐躯。诗人巧妙地抓住了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景象,运用了“黑”、“金”、“红”、“紫”、“燕脂”等字眼,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加色调鲜明,又分别就“听”和“见”,“白天”和“夜晚”等角度,从侧面加以烘托,构成了一幅有神、有形、有动、有静的战斗画面,给人一种战斗惨烈的实感,从而突出了出征将士的英勇形象,使全诗气氛紧张而热烈,意境苍凉而悲壮,声情凝重而激昂。 在我国古代反映边塞战争的诗篇中,这是一首壮烈雄奇、影响较大的佳作。 7.描写江南水乡的诗句有哪些1、《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唐代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译文:人人都说江南好,让游人只想在江南待到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还可以在彩绘船上听着外面的雨声入眠。 2、《南湖早春》——唐代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译文:乌云散去,风雨初停,天气刚刚放晴,阳光照射在湖面上形成倒影,有一种温暖明快之感。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湖面上漂浮的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的草坪。 3、《江南》——汉代佚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江南水上可以采莲,莲叶多么茂盛,鱼儿在莲叶间嬉戏。鱼在莲叶的东边游戏,鱼在莲叶的西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南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北边游戏。 4、《忆江南》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5、《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