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南通的诗句人在

1.求 关于南通的诗词歌赋..或者散文

狼山在南通县境内,并不高,也并不美。

我去狼山,是冲着它的名字去的。 在富庶平展的江淮平原上,各处风景大多都顶着一个文绉绉的名称。

历代文士为起名字真是绞尽了脑汁,这几乎成了中国文化中一门独特的学问。《红楼梦》中贾政要贾宝玉和一群清客为新建的大观园中各种景致起名题匾,闹得紧张万分,其实,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干过这种营生。

再贫陋的所在,只要想一个秀雅的名称出来,也会顿生风光。名号便是一切,实质可以忽略不计,这便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毛病之一。

记得鲁迅说过,只要翻开任何一部县志,总能找到该县的八景或十景,实在没有景致了,也可想出“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的名目,于是,一个荒村、一所破庙、一口老井,也都成了名胜。这个县,立即变得古风蕴藉、文气沛然、不必再有长进。

鲁迅激愤地说,这种病菌,似乎已经侵入血管,流布全身,其势力不在亡国病菌之下。 我愿意把事情说得平和一点。

起点名字本也无妨,便于人们寻访和辨认,但一切都调理得那么文雅,苍劲的自然也就被抽干了生命。自然的最美处,正在于人的思维和文字难于框范的部分。

让它们留住一点虎虎生气,交给人们一点生涩和敬畏,远比抱着一部《康熙字典》把它们一一收纳,有意思得多。 早就这么想着,突然看到千里沃野间愣头愣脑冒出一座狼山,不禁精神一振。

这个名字,野拙而狞厉,像故意要与江淮文明开一个玩笑。 起这个名的由头,有人说是因为山形像狼,有人说是因为很早以前这里曾有白狼出没。

不管什么原因吧,我只知道,就在很早以前,人们已受不住这个名字。宋代淳化年间,当地官僚终于把它改成“琅山”。

幸亏后来又被改了回来,如果仍叫琅山,那多没劲。 狼山蹲在长江边上。

长江走了那么远的路,到这里快走完了,即将入海。江面在这里变得非常宽阔,渺渺茫茫看不到对岸。

长江一路上曾穿过多少崇山峻岭,在这里划一个小小的句点。狼山对于长江,是欢送,是告别,它要归结一下万里长江的不羁野性,因而把自已的名字也喊得粗鲁非凡。

狼山才一百多米高,实在是山中小弟,但人们一旦登上山顶,看到南边脚下是浩荡江流,北边眼底是无垠平川,东边远处是迷〔氵蒙〕的大海,立即会觉得自己是在俯视着大半个世界。狼山没有云遮雾障的仙气,没有松石笔立的风骨,只有开阔和实在,造物主在这不再布置奇巧的花样,让你明明净净地鸟瞰一个现实世界的寻常模样。

我想,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 2 游玩狼山不消很多时间,我倒是在山脚下盘桓长久。

那里有一些文人的遗迹,使小小的狼山加重了分量,使万里长江在入海前再发一声浩叹。 狼山东麓有“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墓。

恕我孤陋寡闻,我原先并不知道他的墓在这里。那天,随着稀疏的几个游人,信步漫走,突然看到一座冷僻的坟墓,墓碑上赫然刻着五字:“唐骆宾王墓”。

历史名人的墓见过不少,但一见他的墓,我不由大吃一惊。 略知唐代文事的人都能理解我的吃惊。

骆宾王的归宿,历来是一个玄秘的谜。武则天统治时期,这位据说早在幼年就能赋诗的文学天才投笔从戎,帮助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

他写过一篇著名的《讨武〔上明下空〕檄》,雄文劲采,痛快淋漓。连武则天读了,也惊叹不已。

徐敬业终于失败,骆宾王便不知去向。有人说他已经被杀,有人说他出家做了和尚,都没有确实凭证。

他像一颗瞬息即逝的彗星,引得人们长久地关注着他的去路。怎么,猜测了一千多年,他竟躲在这里? 对于骆宾王的归宿,我倾向于做和尚一说。

当然拿不出考证材料,全是被早年听到过的一个故事感染的。 这个故事说,在骆宾王事败失踪后的许多年,一天,一位叫宋之问的诗人到杭州灵隐寺游览。

夜间,他就借宿在灵隐寺里。宋之问看着月色下寂静的寺院,寺前黑黝黝的奇峰,产生了写诗的冲动。

他沉思再三,吟出了这样两句:“鹫岭郁〔上山下召〕〔山尧〕,龙宫隐寂寥”。下面呢?他一时滞塞,怎么也接不上去了,只是苦苦在殿阙间徘徊,不断地重复着这两句,不知不觉间步进了一个禅堂。

突然,一个苍老而洪亮的声音从耳边响起:“这位少年,深夜不眠,还在作诗?”宋之问连忙抬头,只见一们须眉皓白的老僧正在上方端坐,抖抖瑟瑟的长明灯把他的身影照得十分巨大。 宋之问心想僧侣中不乏诗中高手,便把已作的两句读给他听,并说自己正诗思枯塞。

老僧听罢,立即朗声说道:“何不接这样两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一听着实一惊,这是多好的诗句啊,远远高出于自己的水平”他在惶惑中赶紧谢别,后面的诗句也就源源而来。他这首诗的全文是这样的: 鹫岭郁〔上山下召〕〔山尧〕,龙宫隐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烦涤嚣。待入天台路,看君度石桥。

方家一眼就可看出,这是一首平庸之作,总体诗格不高,宋之问毕竟只是一个小诗人。但是,“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两句,确实器宇不凡,在全诗中。

2.哪里有赞美南通的诗歌

作者:季金虎

旧埠绕绿水

新城拥五山

江阔融入海

日红踏浪来

诗中的“旧埠”和“新城”说的是空间上的地理概念,而我以为跨越的是从旧到新的时间。南通有五千多年历史,有青墩遗址为证,最近还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南通建城于公元 958年,有千年历史,近代因为有张謇而一度辉煌。不管是古人,还是近人,都依濠河筑城建屋。进入当代,城区向四周拓展,南郊的五山也隶属现代化的新区。因而正如季先生诗云的,旧埠扩建成新城,“绕绿水”成了既往的历史,而“拥五山”成了当今的现实。“一山一水”的五山和濠河又正是南通两个最为出名的自然人文景点。两句诗通过两个动词:一个“绕”字、一个“拥”字,经历了时空,扼要、精辟地述说了南通的沧桑巨变。句短字少,然而颇具气势和底蕴。

涛涛江水在这里汇流入海,“江阔融入海”,是南通江海交会的独特地理位置的写照。长江流淌到南通,其江面最宽,建设中的苏通大桥将是世界上最长的斜拉桥。江海会通,也铸造了南通人特有的融合的精神气质。最后一句“日红踏浪来”,也正是这种精神气质的时代写照。王安石诗:“日出江花红似火”,描绘了江面日出、朝霞满天的盛景奇观。南通在江苏最东,每天,太阳的光芒江海儿女都是最早领略。日出而作、勤勉发奋的南通人民伴随红日初升,腾江越海,舞动在浪花飞溅的时代征程。

诗表心,诗言志,诗寄情。季先生的这四句诗,是对南通时代旋律由衷的赞颂,是对家乡日新月异变化满腔热情的抒怀,既有现实主义的深情描摩,又有浪漫主义的激越畅想。四句堪称短诗,但意蕴深长,实乃一首言简意骇内涵丰满的家乡赞美诗!

3.形容狼山的诗句

狼山吟

王美春

生长于大海入口处,

伫立在长江北岸,

论年岁,

比不上一览众山小的泰山;

论身高,

远不及喜马拉雅山;

论名气,

难与名满天下的庐山比肩,

而你是任何山都无法替代的,

永远占据我的心田!

山中无狼,

却取名为“狼山”,

山顶的支云塔远非高大,

却称作“支云”,仿佛高耸云天。

呵,这就是南通人的幽默,

与众不同的气魄、语言!

目睹沧海桑田,

亲历人间冷暖,

你引领江城从幼稚走向成熟,

由荒芜变为巨轮争流、百花斗艳。

呵,狼山!

你是南通之母,

似乎更应叫你“娘山”;

你身处鱼米之乡,

似乎更应叫你“粮山”。

骆宾王、白雅雨墓在你怀中,

法乳堂十八高僧壁画活灵活现,

支云塔与南通电视塔遥相呼应,

苏通长江大桥横空出世,

南通的现代化与你血脉相连。

包容会通,敢为人先,

南通精神代代相传。

在苏中率先崛起、全面腾飞,

你与780万人民一起呐喊。

南通就是你呵,你就是南通,

名副其实的“良山”!

其实,无论怎样称呼你,

有一点永远不变,

——你是南通人的骄傲,

我心中神圣而永恒的山,

无论何时何地

都有你与我同行、相伴……

4.关于南通的名人写一篇作文

南通的名人 张謇 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 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张謇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

并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

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

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190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 ─通州师范学校,接着,于1905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民办博物苑, 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

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后来,农、医,纺三所学校合并成为南通学院。

与此同时和稍后。还兴办了各种中、初级职业学校,短期讲习班和特殊教育事业。

如商业学校,银行专修科、测绘专修科、工商补习学校,镀镍传习所、蚕桑讲习所,女工传习所,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三镇的格局,开始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城镇向资本主义的城市过渡。 沈寿 二十世纪初叶,以精美的绣品名震京华,载誉世界。

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喻为“针神”的沈寿。 沈寿,原名雪芝,字雪君,号雪宦、别号天香阁主人,一八七一年出生于江苏吴县阊门海宏坊一个古董商的家庭。

父亲沈椿,强习书史,研究盐法,曾在浙江任盐官。他酷爱文物,富有收藏,后来开了一个古董铺。

母亲宋氏,生有三男二女,雪芝排行第五,从小便随父亲识字读书。家藏的文物字画,给她丰富的艺术董陶,拨动了雪芝心灵中美的琴弦。

苏州的刺绣素负盛名。尤其是苏州城外的木渎一带,几乎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堪为“苏绣之乡”,小时侯,雪芝常去那里的外婆家,对奇妙的苏绣艺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在姐姐沈立的带领下,七岁弄针,八岁学绣,开始了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刺绣生涯。雪芝天资聪颖,又好钻研,学绣进步很快。

起初,她绣些花草之类,主要是一些实用性绣品。后来就将家中收藏的名画作为蓝本,开始绣制艺术性作品。

十六七岁,她便成了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雪芝二十岁结婚,丈夫余觉(名冰臣,又名兆熊),淅江绍兴人,后居苏州。

他出身书香世家,能书善画,经济条件也颇好。婚后夫妻俩一个以笔代针,一个以针代笔,画绣相辅,相得益彰。

雪芝除操劳家务外,总是闭门刺绣,从不间断。 光绪三十年(公元一九○四年)十月,是慈禧太后的七十寿辰。

清政府谕令各地进贡寿礼。余觉得知消息后,听从友人们的建议,决定绣寿屏进献,他们从家藏古画中选出《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作为蓝本,很快勾勒上稿,并请了几位刺绣能手一齐赶制,雪芝在这些绣品上倾注了很多心血。

慈禧见到《八仙上寿图》和另外三幅《无量寿佛图》,大加赞赏,称为绝世神品。她除授予沈雪芝四等商勋外,还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分赠余觉夫妇。

从此,沈雪芝更名“沈寿”。 一九一四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

沈寿应聘来到南通,担任了所长兼教习,余觉则担任了南通平民工场的经理。女红传习所起初附设在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后移到南通濠阳路,传习所第一期招生二十余人,以后逐年增加,学制也逐渐完善。

所内设有速成班,普通班,美术班和研究班。 沈寿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刺绣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富有经验的刺绣教育家。

在教学中,她主张“外师造化”,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绣花卉,她就摘一朵鲜花插在绷架上,一面看一面绣。

绣人物,她则要求把人的眼睛绣活,绣出人的精神,在沈寿的精心教诲下,南通女红传匀所培养了许多苏绣人才。南通的绣品也逐步形成了“细” “薄”“匀”“净”的风格,在国内外打开了销路。

沈寿在南通“授绣八年,勤诲无倦”(张謇语),不幸积劳成疾,张謇“惧其艺之不传”,便在延清名医为沈寿治病期间,征得她的同意,亲自动手记录整理她的刺绣艺术经验。沈寿在病体稍微好一点的情况下,边回忆边口述,历经几个月,终于写成《雪宦绣谱》一书。

张謇在绣谱的序言中说:“积数月而成此谱,且复问,且加审,且易稿,如是者再三,无一字不自謇书,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由此可见,这本绣谱确实是沈寿四十年艺术实践的结晶。

此书分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共。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