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不净观讲记有关诗句汇编

一、讲忠的诗句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二、萧平实的楞伽经祥解和吴信如的楞伽经讲记谁写的好

挺好的孩子,看啥不好。

吴信如没听说过不敢妄言 萧平实是附佛外道,法王如意宝的法子---索达吉堪布曾特意为他写《破邪见论》好好看看吧 引萧先生几段话以为外道凭证:“现在佛教界自从广钦老和尚过世以后,所有的法师、居士不是落在常见就是落在断见,你找不到真正的佛法。 ” 古今藏密四大法王及一切仁波切、活佛等均未见性,皆堕断常二边。

又云密宗“未悟言悟,未证佛果而说已成佛(最常见的方式是互捧:我说你已成佛,我不说我已成佛;你来说我已成佛,你不说自己已成佛),这在《菩萨璎珞本业经》中,说这种行为就是大妄语业,犯十重戒,不可悔,舍寿后必下地狱;……所以第二世的顶果钦哲绝对不是第一世顶果钦哲本人,只是另外找一个人来顶替而已。 他们大妄语,犯了严重的律仪戒,怎么可能再受生于人间呢?……密宗这些人用外道法来代替佛法,破坏佛法,又这样大妄语骗人,怎么可能逃得过因果的报应?” 错悟佛子不解佛地真如方能与别境五心所相应之理,误取空明觉知心为真,见道且无,何得自称为大活佛?月称、寂天、莲花生、宗喀巴等辈,于凡夫身中之阿赖耶识尚未能知,未是见道,何能知于佛真法身?观今全球密宗诸师,不论在家出家,迄未见有已入大乘见道位者,尚非别教七住菩萨,何得尊为活佛、法王? 我不是佛教徒,只是一个普通的佛教拥护者。

作为一个 普通的东北人,都被萧先生的骠悍所震慑。只能用标准的东北话形容他——这山货台不要脸了 真的。

三、讲人生的诗句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沁园春·长沙》

十年生死两茫茫。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颜真卿《劝学诗》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崔护《题都城南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王安石《元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 徐锡麟《出塞》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 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杜牧《泊秦淮》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沁园春·长沙》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 贾岛《剑客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赵翼《论诗五首·其二》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王湾《次北固山下》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 杜秋娘《金缕衣》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李商隐《锦瑟》

四、有关志气的诗句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9、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五、请问慧律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这个在各大视频网站都有,可以搜得。

以下是文字版节选,请参考!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1995.2.18 高雄文殊讲堂 慧律法师主讲(合掌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今天是1995年,民国八十四年国历二月十八,我们要来开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有的人在问这本经要讲多久,我说:也不晓得,因为我又不想出去,早出去是早辛苦,讲慢一点是比较轻松,因为每个地方都在邀请,我们资料准备好,讲得精彩,让大家普遍能了解《地藏经》的本义。有的人看《地藏经》:啊!师父!这本经很简单。

错了!这本经很困难。为什么说很困难呢?因为很不容易做到,说很简单是文字看得懂,要做到是很不简单,这本经是很普遍,每一个佛教徒都知道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不过它的根本精神没有几个人知道,《地藏经》的根本的精神,只知道它是一本孝经,就是地藏王菩萨过去孝顺他母亲的这个缘起,有的人将目犍连跟地藏王菩萨都分不清楚,也将九华山的地藏王菩萨,跟经典记载的地藏王菩萨都分不清楚。

这要简单稍微分析一下:目犍连是佛的弟子,跟舍利弗一开始是外道,后来舍利弗看到马胜比丘在路上走,舍利弗一看,从内心很钦佩,说:这是什么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这么棒,这么有威仪,他的师父更加不用说。就问:你的上人是什么人,你依谁为师?他说:我依释迦牟尼佛世尊为师。

他曾跟你讲什么法吗?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讲了马上证果,证初果阿罗汉,舍利弗马上证果,证果之后,回到那个地方,这个目犍连看到舍利弗怎么这么法喜,问:你为何今天这么欢喜。

(舍利弗答:)我在路上遇到马胜比丘,他说释迦世尊跟他讲因缘法。目犍连也是证果,这叫做目犍连。

目犍连出世在印度,有名、有姓、有父亲、有母亲。先讲目犍连,现在再来讲地藏王菩萨,因为这两个大家都分不清楚,到七月十五就将目犍连当作地藏王菩萨,将地藏王菩萨当作目犍连,搞不清楚,电影一演,又不晓得它在讲什么了。

现在再来讲地藏王菩萨的来历: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受到忉利天子的邀请,有人说是佛的父亲,因为诸佛示现七天母亲一定要往生,因为诸佛不忍心看母亲。

因为出家她会舍不得,所以诸佛有固定一个规律,佛若出世,佛的母亲一定要生天,佛母一定活不超过七天,一定要死,所以佛祖就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他母亲也是根机很利,马上就证果,之后就集分身百千万亿的地藏王菩萨来集会,交代他,说:在他灭度之后,弥勒佛出世以前全都要靠地藏王菩萨,因为佛入涅槃之后就无依无靠,这些末法的弟子,佛不在世不怕因果,不守戒规,接着乱来,胡作非为,绮语种种,全都要靠地藏王菩萨,到弥勒佛出世以前,这个重担全都落在地藏王菩萨,这个就是根据经典,佛所说的《地藏菩萨本愿经》。现在再来讲九华山的这个地藏王菩萨,这是活到九十九岁,这是示现,是韩国人,是韩国的新罗国,新罗国是现在韩国的汉城(首尔),所以地藏王菩萨是住在。

,当时一千三百年前,他是在韩国现在的汉城,这个小孩子从小就喜欢安静,貌相长得不是很庄严,他喜欢安静,所以他要找一个很安静的地方,就带了一只白犬,从韩国一直走、走、走。

。,坐船渡过河,一直来到中国之后,船放着,开始一直沿路一直走,走到九华山,开始在那里静坐七十五年,有得吃,吃水果,没得吃,吃土,吃泥沙,不曾攀缘,之后这个闵公才布施一块地给他,他说:我向你化缘一件袈裟(地)。

那个闵公很慷慨,好啊!一件袈裟可以。地藏王菩萨的袈裟就脱下来,向空中抛出去,抛出去的时候阳光遮到的地方,有的人说袈裟遮住整个九华山,这样讲是不对的,他是抛到空中时,它(袈裟)会胀大,他神通广大,然后阳光遮到的地方全部都是属于他的地方,这就是地藏王菩萨示现是韩国人,他二十四岁就思维要修行,牵一只狗坐船来到中国,到中国之后一直走,船放着,牵一只狗一直走,来到九华山那里,一坐就是七十五年,到今天他是肉身不坏的,所以人家看他的行为,当然这后面会谈到,这个是示现的地藏王菩萨。

这个要先弄清楚,你不要说谈到地藏王菩萨就我全都知道,我告诉你,你都不晓得,你都搞不清楚他在讲什么,一定要先弄得很清楚,我们才知道他的伟大是什么,到底他是在讲什么,不要想说在看:这很简单。

一个多钟头都读完了,读完了你不晓得在讲什么,到底是示现的,到底是神通的,或者目犍连什么,都搞不清楚,这样不可以,当一个佛教徒,我看也没几个清楚,因为他根本不晓得嘛!还会跟人家争辩:“我跟你讲目犍连就是地藏王菩萨”,我跟你说那两个人不同。听不懂,争得脸红脖子粗,不同就是不同,老是要说他相同。

这本经因为是很普遍性,第一点要先了解普遍性,但是大家对他的了解却不清楚,而且对他的来历,也缺乏一些资讯,所以听到的都是道听途说,若有听人家在讲的时候,整本《地藏经》看人家在演讲,那么大部,不要了!不要了!我会诵就好了,所以变成好像懂,但是其实并不懂,看经你要懂得它的根本精神才有用,你光。

六、试讲中文对联,诗词中的对称美

近日,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间能坐百人的阶梯教室里,一位满头银发,身着蓝色中山服的老人站在讲台上讲授着律诗和对联……这段视频在微博、朋友圈被大量转发,广大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先生的敬意。这位年过九旬的老教授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了一辈子高等数学的退休教师潘鼎坤。

5月24日下午,记者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园见到潘鼎坤教授时,他依然身着视频中那件已穿了多年的蓝色中山装,说话带有江浙口音。说起他喜爱的诗词、对联,便打开了话匣子。

这一次,他为什么没有讲自己的专业——高等数学,而是选择“试讲中文对联、诗词中的对称美”?潘老说,他出生在浙江缙云县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念私塾、熟悉诗词格律,当他看到一些刊物上登载的诗词“平仄都不对”,时常感到忧虑。

“决不能让唐诗宋词这样的好东西在我们手里绝了。要把这些中国的优秀文化好好传承下去。”于是便萌生了做一次有关诗词和对联的报告的想法,为了讲好这次课,他准备了好几个月,认真地查阅了不少资料。

5月16日下午,当潘鼎坤教授拄着拐杖刚走进教室,便传来了热烈的掌声。近两个小时的讲座,潘鼎坤始终站在讲台上,从自己的成长历程讲起,带着大家走近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不戴麦克风,中间没有休息。记不清讲稿内容时,他会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听讲座的有同样两鬓斑白的老教授,有坐校车从另一校区赶来的青年学子,还有已经毕业多年的老校友。

“老教授的课传递着浓浓的师者情怀,传递着浓浓的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痴爱,传递着浓浓的对三尺讲台的不舍之情。”一名青年教师感触颇深。

自1951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潘鼎坤教授就与三尺讲台结缘,一站就是60余载。

“数学是表达自然规律的诗歌。我上大学时印象最深的是大学国文课结业考试的题目为‘论数学与诗歌的关系’,这个题目让我思考一生。所以,要让数学课生活化,生动化,让学生感到数学有趣、富有哲理、有用、不难学。”潘鼎坤说。

大学的数学课总体比较抽象,可潘鼎坤却能把实际生活中某些具体现象用数学来解释,一下子就让枯燥的数学课变得鲜活亲近。他也常把数学课里的原理应用到生活中,既解决了难题,又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

虽然年事已高,他还依然为大一、大二学生做“我爱微积分”“震撼人心的微积分学——它真的很酷”等专题讲座。

“作为教师就是应该全心全意地给学生把课讲好。听优秀的老师讲课,学生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感到听课是件十分快乐的事,是一种享受。”潘鼎坤说。他回忆起自己上大学时,有一位讲授《中国通史》的周老师,讲课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对他以后的从教生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潘老说,自己虽然已经年过九旬了,但每月都领退休金,不干点什么,觉得挺可惜的。还能给学生讲讲课,就觉得活得有意义。

“课堂是我一生最快乐、最享受、最留恋的地方。只要你们愿意听,我愿意一直讲下去。”在一次辅导讲座上,潘老这样说道。

七、顾随诗词讲记怎么样

此一记之起缘: 昨日傍晚,领导又呼喊号召,挥拳划袖,叮嘱半日,心中颇是不顺。

单单为耗掉我半日的时光而气愤,于是趁空里偷奸耍滑,趁其口沫横飞、张牙舞爪之时,溜了出去。 看到有网友推荐杨葵所作读书小记一文,记顾随与木心。

只觉得文字流畅、句读标准、点评切切似颇得读者之心。于是,便生此记顾随一文之心,无奈文句生疏,观点平平,无甚出奇心得,踟蹰际,忽忆起初识顾随一名时的小事,心下顿生借书评忆往事之计,由此,便立刻开笔。

初读顾随: 2006年冬时,我还偏居洛阳小城,日日里无他念,只惦着八教零一室的自习位置。那个位置紧靠暖气,又在最后一排,可居高临下,一睹学生风采以自娱。

天气干燥,化纤衣服和毛发粘在一起,发出噼啪作响声,似假似真。那时,除了位置,还有一事必得一提,就是复习功课,准备考研。

话说,当时真是一颗初心,只想钻进古代文学的殿堂,一偿所愿。于是,倾心尽力,不敢懈怠。

如有偷懒,当下悔得恨不能给自己两耳光以作惩戒。 无奈,唱出十分力,只得二分果。

无论是什么内容,大脑仿佛是空白一般,就连最骄傲的古代文学部分都生涩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空洞的脑仁。愈是临近考试,愈是心焦气燥,满嘴冒泡、脾气渐涨、眼圈发黑、下巴颏上的痘子像约好了一样,纷纷冒头相见。

又急又气,望着窗外满地枯黄地落叶,心下甚是悲凄。 发了狠心,什么都不做,就只发呆,可呆坐着也无济于事。

因此,一气之下,出了教室,随处闲晃,毫无目地。就在校园门外报亭处花两块大洋买得《南方周末》一份。

南方周末的副刊部分刊载了刘文典的趣事,讲庄子的刘文典颇是清高,曾对学生讲理解庄子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庄周,一个便是刘文典。也因着这篇文章,到图书馆里去寻找关于西南联大,关于刘文典的集子。

刘文典没找到,倒是翻了两页新进的集子《顾随诗词讲记》。 只看了开篇序言便如觉毛发孔被打开一般,只想每一个细胞都去吸收他的文字,看他的文字,甚至看到自己流泪,想想,真是伤心,为何没有生在民国时期,去一睹大师风采。

却说到那里,能替先生拉车、端水、递毛巾、抱作业、刷锅、洗碗、做饭都是幸福,都要流着眼睛低眉顺眼站在他身边,侯他差遣。 就站在两排书架之间,忘掉了时间,忘掉了一切。

叶嘉莹先生为此书作传,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先生的尊重与崇敬,另外,还隐隐昭示着自己的幸运与优越。读之令人羡慕妒忌不已,他受业于顾随,听他讲唐宋诗,旁征博引、兴会淋漓、妙义之深,不可言谈。

此为一九四二年秋事,直至一九四八年春,叶先生南下结婚,都随顾先生学习。 他讲先生谈诗歌,必要诗歌是使人感动的。

看到这句,我简直真的鼻子一酸,眼泪就泛了起来。诗歌必使使人感动的,它的语法结构、它对历史进程的贡献、它的言辞精妙、它的韵律动人、它的创新性等等等等,都不及它的感情真切来得重要,来得自然。

它所有的美妙的因素,都只能是感情二字的臣子,必使读者心动、心有感焉,它才算得上是成功的、值得念的诗歌。(只可惜,现在的教育,只需要你教得学生,做诗歌题,先看它的修辞,却不教学生品味,真真是糟践了诗歌。

说来,才是惭愧。) 这一段文字平淡无奇,讲述着他与先生的因缘际会,可无端端却引起我的心酸处。

恨只恨自己生不得见,枉自空叹。 顾随诗话,乃是先生讲课内容,集录而成。

其中精妙语句,皆是先生对诗歌独特的观点与认知,由诗歌而文学而哲学而人生。先生谈诗,要有诗之精神,诗人则唯有热烈、唯有锐敏,有诗心、唯有与众不同方可为诗人。

对于古诗,信手而来,随即一例、一人,当即点评,优缺具现。当然,赏析诗歌,人有己言,与性情、与生活等等均密不可分。

先生时时都将诗中的情作为重要元素,诗的成分,觉、情、思,三个字细细品来,无一不是情,唯情方能成诗。然,情须清静、情须淡静、情须湛静,哪怕是惊天动地的生活,哪怕是坎坷离奇的日子,也唯有情定下来,在激情的搅拌中,沉静地、安定地情绪中将曾经的、或者刚刚的真情融入诗作中,才算是成功。

先生言老杜诗好但露燥,感觉不敏锐,因此奋力、使劲、绞尽脑汁,可见其极为用力,同一题材,老杜就显得热烈敏锐,而五柳则冲淡平和。先生认为陶渊明为诗人中的哲人,说他心容天地,作品境界广阔,实为上品。

然老杜,虽用力,但老杜是历经丧乱,于乱中,反倒将其燥给淡化掉了,乱中静,更将其苦痛写尽,仿佛连时间都停了下来,只有他一双透察世事的眼睛,望得尽人时、人世般。 (先生讲五柳、讲李杜、讲曹、讲王,无一不睿智、无一不精妙。

特地买一本放在手边,只是越看越惭愧,偏偏我却在与先生所讲的背道而驰,真是汗颜。) 话说,从图书馆借出这本书后,坐在自习室,一气读完,读到后来,越发有点害怕,害怕太快念完,就没得念了,但是又忍不住酣畅淋漓地想要读完它的欲望。

待我将它读完,我闭上眼睛,坐在高台上,奇迹出现了,我的大脑突然清醒起来,我所有复习的古代文学,文学理论等等内容,突然逻辑清晰起来,一条条线一个个人名,它们的联系与分离等等,突然迫不及待地涌进我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