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小题1:上阕忆旧,描绘了一个带领义军,骑着健壮的快马,穿着锦绣的短衣,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少年英雄形象。 小题2:对比手法,上片回忆当年领导义军进行抗金斗争的情形,下片感叹如今自己志不得伸的处境。今昔对照,深刻的概括了词人的悲剧遭遇。上片雄壮,气盖万夫;下片悲凉,心伤透骨。 (1)第一句“壮岁旌旗拥万夫”是说:我青年时代,举着旌旗,率领上万义军进行抗金斗争。“锦襜突骑渡江初”,写他带领精锐部队南渡归宋朝的情景。“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这两句写义军南下时沿途作战的情况。。“夜娖[chuò]”,夜里握着。“银胡录”,是箭袋。“汉箭”,指汉朝的弓箭,这里用来指南宋士兵使用的箭。作者只用四句话,就把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2) 上片回忆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豪情壮志溢于笔端况。下片却是眼前情“春风不染白髭须”,人已经老了。但问题不在于老,而在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本来,自己有一套抗战计划,不止一次向朝廷提出过(现在他的文集中还存有《美芹十论》《九议》等,都是这一类建议,也就是所谓“平戎策”。)却没有得到重视。如今连自己都受到朝廷中某些人物的排挤,平戎策换来了种树的书(暗指自己废置家居)。少年时候那种抱负,只落得一场可笑可叹的结果了。对比强烈。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悲壮对照,悲壮结合。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 2.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小题1:前七句,作者以流利轻快的笔法,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盛况。正月十五之夜,华灯宝柜与月色焰火交辉,华灯叠成的鳌山与华丽的宫殿高耸云天,至尊的帝王端坐于高楼之上,万民百姓则嬉戏游玩于街衢之间。斗转星移,龙驾回宫。此时万众狂欢更趋高潮。抒发了对北宋徽宗时代的繁盛的怀念之情。 小题2:最后两句,词人抚今追昔,恍若隔世: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如今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做伴。“而今”二字将今昔两个画面加以对比;化实为虚,把词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并借用李白“白发三千丈”名句;“白发”、“寒灯”二句中,描写色彩的“白”“红”二字又互相映衬,渲染了一种凄清的境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表现手法答出两种即可得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前七句,词人从怀旧入手,以流利轻快的笔法,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盛况。正月十五之夜,华灯宝柜与月色焰火交辉,华灯叠成的鳌山与华丽的宫殿高耸云天,至尊的帝王端坐于高楼之上,万民百姓则嬉戏游玖于街衢之间。斗转星移,龙驾回宫此时万众狂欢更趋高潮。这幅上元节情景,完全是记实。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回忆,上元的汴京“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宣德楼上,皆垂黄缘帘,中一位乃御座。……万姓皆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此外该书还记载的:“别有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春情荡飏,酒兴融恰,雅会幽欢,寸阴可惜,景色浩闹,不觉更阑。宝骑马骎骎,香轮辘辘,五陵年少,满路行歌,万户千门,笙簧未彻。”这从一侧面反映了民间情景,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豪贵之家此夕宴乐之盛,但如其自序所云“未尝经从”,故从阙略罢了。“五侯”,这是个典故是说汉代外戚、宦官有五人同时封侯之的。故以后用它泛称权贵之家为侯家。 小题2: 试题分析:最后两句,词意陡转,我们面前突现了一个萧索凄清的境界:“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而今”二字,把上元狂欢的画面抛到了遥远的过去,成了一个幻境,这是化实为虚的妙笔;同时,又把词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词人抚今追昔,真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当年身为贵胄(向子諲是宋神宗钦圣宪肃皇后的再从侄),曾出入宫闱,备受恩宠,如今却是一个皤然老翁;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如今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作伴。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1.【参考答案】三、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似乎在写欢乐,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 “酒阑”是饮酒结束的时候。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 “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实则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在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因而变得更深更浓,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2.【参考答案】写作特色:拟人手法:“梧桐应恨”,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用典:“仲宣怀远”,词人以王粲思乡心情自况;首句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 思想感情:思归不得的乡愁;故国沦丧,流离漂泊的悲苦幽愤。(意对即可) 。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代人赋 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小题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 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 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小题1:试题分析:解题格式:形象:身份+性格+ (形象意义)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即解释诗句) 答题步骤: 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小题2:试题分析:解题格式: ①手法+表达作用②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主旨情感) ③赏析表达方式: 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④赏析表现手法: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 5.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鹧鸪天试题答案:小题1:前七句,作者以流利轻快的笔法,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盛况。 正月十五之夜,华灯宝柜与月色焰火交辉,华灯叠成的鳌山与华丽的宫殿高耸云天,至尊的帝王端坐于高楼之上,万民百姓则嬉戏游玩于街衢之间。斗转星移,龙驾回宫。 此时万众狂欢更趋高潮。抒发了对北宋徽宗时代的繁盛的怀念之情。 小题2:最后两句,词人抚今追昔,恍若隔世: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如今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做伴。“而今”二字将今昔两个画面加以对比;化实为虚,把词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并借用李白“白发三千丈”名句;“白发”、“寒灯”二句中,描写色彩的“白”“红”二字又互相映衬,渲染了一种凄清的境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表现手法答出两种即可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