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采菊的诗句

1.关于采菊的诗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2.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诗虽冠以“饮酒”为名,却是借酒抒怀,寄托深远。

在此诗中,诗人通过问答而表明了自己的心地:为何身处红尘而可避尘扰,就在于其精神高远。南山之下,诗人悠闲漫步,信手采得几株菊花。

落日暮气之中,平静地看归鸟还巢。一位躬耕园田、洁身自守、清静无为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在陶渊明现存的120多首诗中, 涉及饮酒生活内容的竟达44首, 约占陶诗总数的三分之一。《饮酒二十首》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尤以第五首(结庐在人境) 最为脍炙人口, 国内出版的各种陶诗选本或选 读几乎无不收录这首诗, 为准确理解、鉴赏和翻译陶诗(乃至各类汉诗) 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读《饮酒》这首诗,似乎有一种超然的气韵漫上心间,明净、轻柔、舒缓,让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安宁。

诗人就是在这种恬淡安然的心境中,感悟着自然的乐趣和人生的真谛。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不尚用典,然在平淡中却传达出他崇尚自然的真意,表达出物我两忘的艺术至境。

诗虽冠以“饮酒”为名,却是借酒抒怀,寄托深远。在此诗中,诗人通过问答而表明了自己的心地:为何身处红尘而可避尘扰,就在于其精神高远。

南山之下,诗人悠闲漫步,信手采得几株菊花。落日暮气之中,平静地看归鸟还巢。

一位躬耕园田、洁身自守、清静无为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陶渊明出身庶族寒门,在东晋门阀政治的排挤下,只能做下品官。

目睹当时战乱频仍、勾心斗角、相互排挤、阴谋篡权的黑暗现实,他只好全身而退,元兴三年(404年)只当了四个月的彭泽令就解绶去职。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格在当时人人求清名而实则个个要官职的时代,的确是高标绝俗。

他的诗鄙弃世俗的虚伪欺诈,而多抒写自己的实况,如与田父的交往,甚至还有被饥饿所迫而不得不向人乞贷的状况。他虽然穷困,但却从不低三下四,在他的诗中多以傲霜凌风的菊花,高翔绝俗的飞鸟为喻,表达他崇尚清流并付诸实践的品格。

陶渊明可谓是封建时代里最有定力的一位。他回归田园之后对自己的农耕生活充满热爱,对清静、淳朴的田园生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感情,他不断地表达过“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以及“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但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的心声。

在这首诗里,诗人最后点明,在这平静悠闲的大自然之内,在这充满感动的暮色之中,所要探求的世界真谛早就与自然合一,任何语言在此时都是多余的。陶诗以及抛弃官场束缚而醉心园亩的隐士形象就这样定格于中国文化的镜像之中。

饮酒》(其五) 展示了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 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 反映了诗人身 在人间而心远世俗的生活态度和复归自然的人生乐趣。 对诗旨的理解是翻译的基础, 只有正确把握了诗旨, 才能准确地选择词语或表达方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看夕阳西下,看倦鸟归家,陶渊明真的在赏景吗?不然,他更多的是在感受,感受黄昏的祥和,感受大自然朴实纯粹的快乐。

自然,不正是曾展转官场、涉足世俗的陶渊明,在几经反复后,终于找到的精神家园吗?勤奋地劳作、塌实地生活,享受自然的快乐,这就是陶渊明所澈悟的人生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人生的真意,岂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不能言说,也无法言说。在“真意”面前,“言”是那样的浅白无力。

聪明透悟的陶渊明,借言引意,“函缅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陆机《文赋》)。 皎然的《诗式》里讲《取境》:“但见情性,不讲文字。

”你永远无法从《饮酒》(其五)纯粹的字句意义上捕捉到诗人真实的情意,因为诗人的情性,诗人不经意间营造的意境,已融化渗透在整首诗的浑然一体中,仿佛有一种淡雅、高洁的气韵,在字里行间流动,流过诗人的心,流过诗人的言,流进我们的心里。 。

3.有关采花的诗句

唐寅诗文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清新,对人生、社会常常怀着岸傲不平之气。

如《把酒对月歌》中: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枝桃花月满天。 又如诗云: 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需苦苦用机谋; 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时了,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明]唐寅《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4.陶渊明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饮酒(其五)

以嗜酒著称的陶渊明,似乎特别善于遣酒入诗,在那些清新又极富奇 趣的田园诗中,仿佛时时可以闻到江南乡村飘逸的酒香,时时可以看 到诗人诗酒耕读、极富情趣的田园生活。

酒,为陶渊明的田园诗增添 了无尽的思想和艺术魅力。脍炙人口的《饮酒》其五,是诗人酒后的 作品: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إ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إ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写农村自然景色的恬美静穆和诗人归隐后悠然自得的生 活。诗中不见一个酒字,但酒的韵味十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是千古传唱的名句,其艺术魅力应该说与酒的魅力是分不开的。 人们常常慨叹“悠然见南山”中一个“见”字,十分地精妙,如果把“见”换 成“望”,意思一样,而意趣就尽失了。

而诗人为什么用“见”不用“望” 呢?这里一半的功劳恐怕要归之于酒。 诗人酒后薰薰然、陶陶然,在 东篱采菊,偶一抬头见到南山。

只有这一“见”字,才能准确、传神地表 现诗人薰薰然的神态。而这一如神来之笔的“见”字,诗人恐怕也只有在 酒意的朦朦胧作用中才能得到。

但也不是人人都耽酒的,白居易爱的是一个“晚来天欲雪”的黄昏, 去邀一位他的故人来赴“红泥小火炉”的情趣,这位叫刘十九的故人或赴 约或不赴约,我们从白老爷子的诗中读到的是千年前的一点点闲情雅 兴,那夜的酒早已随着炉火的烬灭散去,不朽的却是那一片情怀。 红泥小火炉, 绿蚁新醅酒。

天来晚欲雪, 能饮一杯无? 这岂止是一封书简,即使是,也该是历史上最好最简洁的一封书简 吧?随这书简一起成就的,还有这千古绝句! 而元曲中的刘致却用“瘿瓢,带糟”的句子去刻画村酒的原始粗犷: 一只疙疙瘩瘩的葫芦瓢,狠狠的伸入酒缸中,连糟带酒,胡乱的舀起 便喝,自有一股金杯玉盏只外的豪情。 想起数年前,到黄姚,为什么 去已经忘了,在一极偏远的山村中,在火塘边,我陪着一老农喝酒, 青瓦色的泥碗,浅却大,喝的是老汉自酿的木薯酒,下酒的是老汉的 炒的黄豆,老汉抽我带去的卷烟,我抽的是老汉自种的生烟,老汉说 的是地里的庄稼,我有一句没一句的应着,时而话头停了便端起碗轻 抿一口,最平常不过的却让我每每想起神往不已。

这样的饮酒情趣又岂在饮?! 啕渊明晚年的时候给幽默的给自己弄了一张无弦琴,,并题诗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老啕爱琴,爱的竟然是众弦寂然之后的 “琴趣”。

如果生命如一瓮酒,我爱的不是那百分之几的酒精成分,而是 那若隐若现的醇香。 我不是说酒不够美,我是说美酒之外必然还有什 么饮趣。

圣经上说“看得见的是暂时的,看不见的是永久的。”如果我相 信饮趣比饮重要,那我必定相信还有比饮之外的一种更动人的什么。

5.采菊东篱下的整首古诗

1、全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出处 陶渊明的《饮酒》;3、注释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①结庐:构筑屋子。

人境:人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嚣声。

③君:作者自谓。尔:如此、这样。

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④悠然:自得的样子。

南山:指庐山。⑤见:(读xiàn)同“现”,出现。

⑥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4、鉴赏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6.有关菊花的诗句7而已

《东园玩菊》唐。白居易 少年昨已去,芳岁今又阑。

如何寂寞意,复此荒凉园。 园中独立久,日淡风露寒。

秋蔬尽芜没,好树亦凋残。 唯有数丛菊,新开篱落间。

携觞聊就酌,为尔一留连。 忆我少小日,易为兴所牵。

见酒无时节,未饮已欣然。 近从年长来,渐觉取乐难。

常恐更衰老,强饮亦无欢。 顾谓尔菊花,后时何独鲜?诚知不为我,借尔暂开颜。

2。《菊荣一篇五章》唐。

萧颖士 采采者菊,芬其荣斯。紫英黄萼,照灼丹墀。

恺悌君子, 佩服攸宜。王国是维,大君是毗。

贻尔子孙,百禄萃之。 采采者菊,于邑之城。

旧根新茎,布叶垂英。彼美淑人, 应家之祯。

有弦既鸣,我政则平。宜尔栋崇,必复其庆。

采采者菊,于邦之府。阴槐翳柳,迩楹近宇。

彼劳者子, 喧卑是处。慨其莫知,蕴结谁语。

企彼高人,色斯遐举。 采采者菊,于宾之馆。

既低其枝,又弱其干。有斐君子, 是焉披玩。

良辰旨酒,宴饮无算。怆其仳别,终然永叹。

岁方晏矣,霜露残促。谁其荣斯,有英者菊。

岂微春华, 懿此贞色。人之侮我,混于薪棘。

诗人有言,好是正直。 3。

《金菊对芙蓉》宋。辛弃疾 远水生光,遥山耸翠,霁烟深锁梧桐。

正零??玉露,淡荡金风。 东篱菊有黄花吐,对映水、几簇芙蓉。

重阳佳致,可堪此景,酒酽花浓。 追念景物无穷。

叹少年胸襟,忒煞英雄。 把黄英红萼,甚物堪同。

除非腰佩黄金印,座中拥、红粉娇容。 此时方称情怀,尽拼一饮千锺。

4。《晚菊》唐。

韩愈 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今来不复饮,每见恒咨嗟。

伫立摘满手,行行把归家。此时无与语,弃置奈悲何。

5。《赋得秋菊有佳色》唐。

公乘亿 陶令篱边菊,秋来色转佳。翠攒千片叶,金剪一枝花。

蕊逐蜂须乱,英随蝶翅斜。 带香飘绿绮,和酒上乌纱。

散漫摇霜彩,娇妍漏日华。芳菲彭泽见,更称在谁家。

6。《菊》唐。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7。《奉和鲁望白菊》唐。

皮日休 已过重阳半月天,琅华千点照寒烟。蕊香亦似浮金靥, 花样还如镂玉钱。

玩影冯妃堪比艳,炼形萧史好争妍。 无由?`向牙箱里,飞上方诸赠列仙。

8。《忆白菊》唐。

陆龟蒙 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相滞未容回。 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入来。

9。《菊花》唐。

徐夤 桓景登高事可寻,黄花开处绿畦深。 消灾辟恶君须采,冷露寒霜我自禁。

篱物早荣还早谢,涧松同德复同心。 陶公岂是居贫者,剩有东篱万朵金。

10。《十日菊》唐。

薛莹 昨日尊前折,万人酣晓香。今朝篱下见,满地委残阳。

得失片时痛,荣枯一岁伤。未将同腐草,犹更有重霜。

11。《菊》唐。

唐彦谦 雪菊金英两断肠,蝶翎蜂鼻带清香。寒村宿雾临幽径, 废苑斜晖傍短墙。

近取松筠为伴侣,远将桃李作参商。 年来病肺疏杯酒,每忆龙山似故乡。

12。《枯菊》宋。

陆游 龙山落帽未多时,陈迹依然使我悲。 粲粲菊花何似好,阶前惟见束枯枝。

13。《小饮赏菊》宋。

陆游 菊得霜乃荣,性与凡草殊。 我病得霜健,每却稚子扶。

岂与菊同性,故能老不枯? 今朝唤父老,采菊陈酒壶。 举袖舞翩仙,击缶歌乌乌。

秋晚遇佳日,一醉讵可无! 14。《残菊》唐。

王安石 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Y得一枝犹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

15。《菊》近代。

汪精卫 菊以隐逸称,殆未得其似,志洁而行芳,灵均差可拟。 生也不逢时,落叶满天地。

枝弱不胜花,凛凛中有恃。 繁霜作锻练,侵晓色逾美。

忍寒向西风,略见平生志。 一花经九秋,未肯便憔悴;残英在枝头,抱香终王坠。

寒梅初破萼,已值坚冰志;相逢应一笑,异代有同契。

7.古代诗词中采菊一词的起源是什么

晋•陶潜《陶渊明集》 卷三《饮酒二十五首》之五:“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二句为歌咏隐逸生活的名句,后因以成为描述 隐逸山林田野之隐士生活的比喻。唐•郎士元《赠张五谏归濠州别 业》:“故山期采菊,秋水忆观鱼。”

宋•辛弃疾《念奴娇•重九席上》“须信采菊东篱,髙情千载,只有陶 彭泽。”辛弃疾《新荷叶•再题傅岩 叟悠然阁》:“风流剗地,向尊前、采菊题诗。

悠然忽见,此山正绕东篱。” 采樵古代诗词中一词的起源是什么?据旧题南朝•梁•任力述异记》卷上记载,传说晋人王 质入石室山采樵伐木,路遇童子棋而歌,王质观之,并食童子所赠果, 俄顷,众童子请其归,王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始知所遇 为仙。

后因以“采樵”作为咏遇仙的典故。参“烂柯”条。

唐•储嗣宗《春 游望仙谷》登山采樵路,临水浣纱人,庸•耿净仙山行惆怅归城郭,樵柯迹尚存。”。

8.【对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简单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