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中带狼的声名狼藉、 狼狈为奸、 引狼入室、 狼奔豕突、 狼子野心、 鬼哭狼嚎、 不稂不莠、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狈不堪、 焦头烂额、 杯盘狼藉、 气急败坏、 拒虎进狼、 如狼似虎、 抱头鼠窜、 狼烟四起、 鹰视狼顾、 豺狼虎豹、 官虎吏狼、 蓬头跣足、 丢盔弃甲、 弃甲曳兵、 豺狼当道、 跋前踬后、 猫鼠同眠、 羊质虎皮、 投畀豺虎、 羊狠狼贪、 丢盔卸甲 2.古代的狼烟是什么啊在辞典中,狼烟是用狼粪烧出来的烟。然而,烧狼粪就像是烧羊毛毡,冒出的烟是浅棕色的,比干柴堆冒出的烟还要淡。当狼粪下的干柴烧成了大火,狼粪也终于全部烧了起来,最后与干柴一起烧成了明火,连烟都看不见了,哪有冲天的黑烟?就是连冲天的白烟也没有。 古代烽火台上的所谓狼烟,绝不可能是用狼粪烧出来的烟。那种冲天的烟,完全可以用干柴加湿柴再加油脂烧出来,就是烧半湿的牛粪羊粪也能烧出浓烟来,而湿柴、油脂、半湿的牛羊粪要远比狼粪容易得到。 并且敦煌学者节正宇认为,烽火不是以狼粪为原料,燃烧狼粪时冒出的烟也不是直直地上升的。古代战争爆发时需要点燃烽火以报警,和平时期每天还要焚烧“平安烟”这就需要大量的燃料,若专门以狼粪为燃料,事实上很难收集到大量的狼粪。 狼烟是用狼粪烧出来的权威和流行说法,纯属胡说八道欺人之谈,是胆小的华夏和平居民吓唬自己的鬼话。 既然狼烟肯定不是狼粪烧出来的,那么古代烽火台上燃起的冲天浓烟为什么叫做狼烟呢?狼烟这两个字确实具有比狼群更可怕的威吓力和警报作用,而狼烟肯定与狼有关。狼烟难道就是警报“狼来了”的浓烟?长城绝对挡得住草原狼群,而“狼来了”这三个字中的“狼”,实际上不是草原狼群,而是打着狼头军旗的突厥骑兵;是崇拜狼图腾、以狼为楷模,具有狼的战略战术、狼的智慧和凶猛性格的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等的草原狼性骑兵。草原人从古自今一直崇拜狼图腾;一直喜欢以狼自比,把自己比作狼,把汉人比作羊;一直凭以一档百的豪气藐视农耕民族的羊性格。而古代华夏农耕民族也一直将草原骑兵视为最可怕的“狼”。“狼烟”的最初本意应该是“在烽火台上点燃的、警报崇拜狼图腾的草原民族骑兵进犯关内的烟火信号” 。“狼烟”与狼粪压根儿就没有一点关系。 在辞典中,狼烟的解释如下:狼烟即烽火,古代烽火台上烧狼粪以报警,故名。 在古代人的文献中,狼烟的说法如下: 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北宋-陆佃《埤雅》中:“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北宋-钱易云:凡边疆放火号,常用狼粪烧之以为烟,烟气直上,虽烈风吹之不斜。烽火常用此,故谓‘堠’曰‘狼烟’也。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狼肠直,故边塞以狼矢为烟。 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十七《守哨篇•;草架法》云:“伏覩祖宗墩法举狼烟,南方狼粪旣少,烟火失制;拱把之草,火燃不久,十里之外,岂能目视!” 唐朝-李筌《太白阴经》载,烽火台上须置“炮石垒,水停,水瓮,生粮,干粮,麻蕴,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粪” 《武经总要》载宋代制度亦于烽台上“安火筒,置水罂,干粮,麻蕴,火钻,蒿艾,狼粪,牛羊粪” 连戚继光这样的实战派武将都明白:南方狼粪旣少,烟火失制;拱把之草,火燃不久,十里之外,岂能目视! 3.古诗词中"五烟"是指什么1、 烟在古语中,有云气、雾气的意思,古语常说“烟云”,烟和云的概念在古语中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尤其在诗词之中。烟作云解的词还有“烟月”(被云雾笼罩的月亮)。 五在此处是个虚数,和三、九之类的差不多,都是指多的意思。 五烟直译就是五色的云,意译就是色彩万千变化的云。而且五烟已经是一个固定用法了。(你用三烟、九烟听着多别扭啊。)这些数字很多都是有固定用法的,比如:三甲、六丁;三露、五烟;八座、三台;六漠、八溟…… 例句:凌崖采三露,攀鸿戏五烟。(鲍照《白云》) 2、 烽火台放烟。烽火台是古时为传达敌情之用,白天放狼烟,夜间点烽火,有的还加上点炮示警。烟火炮的数量依敌人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在五百人以下,会点一烟一炮;千人以下二烟二炮……以此上推,万人以上五烟五炮。 所以“五烟”代表了较大的边乱或战事。 例句:……想不起来,好像比较多的是用“烽火”、“狼烟”表达的。 结合诗句中的语境去判断吧,多数诗是前者。 4.关于烽火古诗词烽火 作者:韩愈 (唐代) 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王城富且乐,曷不事光辉。 勿言日已暮,相见恐行稀。愿君熟念此,秉烛夜中归。 我歌宁自感,乃独泪沾衣。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登山望烽火白日登山望烽火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5.“狼烟”有什么典故在古代,燃放狼烟对于用兵打仗意义非凡,它 有着自己的规则、时间、地点等。 燃放狼烟是否正 确事关判断敌情,也会关系到战争的胜负。著名 的《太公兵法》对燃放狼烟的相关事宜解释详明, 书中规定,即使在行军途中宿营的时候,也要在离 营地百米之外的地方建立烽火台。 同时对烽火台 的选址、各个烽火台之间的距离及建造模式做出 规定。在燃放时,如果敌人少于十骑,一炷狼烟燃 放便已足够;如果敌人在百骑以上,二百骑以下就 要点两炷狼烟;若是五百骑以上就要同时点燃三 炷狼烟。 后来,人们把“狼烟”替代为烽火的意思,有时 候也用作敌兵的代词。现在“狼烟”也是边陲风光 中具有观赏及代表意义的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