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有关人站在树下的诗句

1.一个人站在树下面是什么诗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我实在不知道还有什么诗是写一个人站在树下的,4句话的是绝句(每句话五个字是五言绝句,每句话七个字是七言绝句),8句话是律诗。对与否,请看在辛苦的份上,给分。

2.关于树下的古诗句

《代悲白头翁》

年代: 唐 作者: 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临江仙·忆醉三山芳树下》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忆醉三山芳树下,几层风韵忘怀。黄金颜色五花开。味如庐橘熟。贵似荔枝来。闻道商山馀四老,橘中自酿秋醅。试呼名品细推排。重重香腑脏,偏殢圣贤杯。

《满江红·唐宋诸公》

年代: 宋 作者: 汪莘

唐宋诸公,谁道得、梅花亲切。到和靖、先生诗出,古人俱拙。写照乍分清浅水,传神初付黄昏月。尽后来、作者斗尖新,仍重叠。离不得,春和腊。少不得,烟和雪。更茅檐低亚,竹篱轻折。何事西邻春得入,还如东阁人伤别。总输他、树下作僧来,离言说。

3.描写人与树的诗句诗词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 赏析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

4.用什么句子来形容一个女人站在一棵开了花的树下

看不到图,但是可以想象画中的人或者因为花好人未归而忧伤,或者如同黛玉葬花时的心情。

《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丧?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或者说简短一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5.描写树的诗句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汉.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唐.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崔浩.《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宋.杨万里.《小池》)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宋.晏殊.《蝶恋花》)。

6.形容树的诗句形容树"草木壮美"的诗句都有啥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 2。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3。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4。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5。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7。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杨万里:《小池》) 9。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11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1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

7.一首小诗:“你在树下看风景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品味《断章》

隔江泥衔到你梁上隔院泉挑到你杯中

海外的奢侈品舶来你胸前我想要研究交通史

昨夜赋一片轻喟今朝收两朵微笑赋一支镜花收一轮水月

我为你记下流水帐

这首诗是卞之琳先生的代表作。本来是一首长诗中的,作者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吧,整诗只对这四句比较满意,所以摘出来独立成章,记录一瞬间的感觉,因名《断章》。

下两阙都是一个意思。作者本意就是是表达一种相对的观念,看风景的角度,装饰的角度,都是相对的。这相对包含了一种人与人的、人与物的辨证的关系,充满了哲理。这种辨证的关系理解起来并不难,但是身在其中的人未必就能意识到,因此要说诗的功用,这诗无疑是有一种“点醒”的哲思意味,对于看问题片面的人,说不定还有消炎镇痛的功效。

也许你曾经就是那个独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当时会想到还有人在楼上看你,你也成了另一位看风景的人眼中的风景吗?

“明月是装饰了你的窗子”,似乎勾画出了一幅临窗静思,对月怀人的景象,人的情思寄托于明月,却说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按照这样的逻辑,“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就可以理解成:你在对月怀人,别人也在为你情思萦绕、梦魂牵挂了。奇妙的四句诗,倒象是两句温馨的安慰话。

据说此诗刚发表,李健吾先生认为着眼点是“装饰”二字,“寓有无限的悲哀”,而作者则强调“相对”的辨证关系。刚读到这段争论时,还很蔑视这种作者都没想到,偏读者想到的赏析法。后来读书才知道,古人早就说过:“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作者没有想的东西,在读者鉴赏的时候用自己的想象丰富自己的理解,那正是诗的一种魅力。诗本身的语言本来也不能直接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的,是形象作用于人,又通过诗还原成形象。就象听音乐,一百个人也未必能有感受一样的,自己当然有权利也有必要按自己的理解来读。一首诗若能引起自己的某种共鸣,那不是比理解作者本来的意图更有意义吗?

记得读到过诗人流沙河的《Y先生语录》,有这样一段趣事,诗人给Y先生念卞之琳先生这首诗,Y先生却篡改为:

你在家里打麻将打麻将的人在楼上等你上手喂胡了你的清一色你喂胡了庄家的满贯

改的幽默有趣,似乎“相对”的哲理尚在。诗意则“迥然异趣”了,想来不会再有如李健吾先生者产生“寓有无限的悲哀”的共鸣了,说不定总打麻将的人看了倒会发感慨:其实这全靠点儿壮……

一直怀疑流沙河的朋友Y先生就是台湾诗人余光中,无处证实。看了这首诗更深信不疑,除了这位吹毛求疵的大诗人,还有谁会这样改呢?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