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墨家的“尚同”“尚同”体现了墨家的社会政治思想,指在“尚贤”的基础上,推选贤者仁人,立政长以“一同天下之义”。 政长是依自上到下之序先后而立:最先是立天子,然后立三公、立诸侯、立将军大夫(或卿之宰)、立乡长、立里长。立这些等级正是为了“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主张地位居下者逐层服从居上者,即人们在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内关于是非善恶的意见要统一于上级,小至一乡一里,大至天下,都要逐级上同,直至“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而天子则能“上同于天”,即通达天意。达到了这样的“尚同”,于是天子“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 墨子认为这是避免社会纠纷离乱,使国家得到治理的根本措施。 2.“尚贤、尚同”的意思尚贤和尚同是墨子政治思想的两个重要方面。 尚贤,是说治理国家要任用贤能的人,代表了人民的要求,反映了平民的愿望。尚同的提出是针对社会秩序的,大意是要求人们逐级上同,主张地位居下者逐层服从居上者,从而达到"一同天下之议"的治世。 墨子的尚同,是在"尚贤"的基础上实现的,墨子主张“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立以为三公、万国诸侯,以至左右将军、大夫和乡里之长,社会成员自下而上尚同于天子之“义”;并且“上有过,规谏之”。 社会成员的意愿层层上达,庶几天子及其以下的各级官吏按共同的“义”行事,从而实现“天下治”。 扩展资料 墨家曾一度成为先秦时期的显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下层民众的政治和法律观念,其代表人物是墨翟。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静力学。 墨子哲学思想的独到之处在于:称天说鬼,主张法天而遵天法;提出“壹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和秩序观;倡导“兼相爱,交相利”,追求普天之下的人类大同,减缓等级差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尚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尚同。 3.《墨子*尚同》翻译译文: 墨子说:古时人类刚刚诞生,还没有刑法政治的时候,人们用言语表达的意见,也因人而异。所以一人就有一种意见,两人就有两种意见,十人就有十种意见。人越多,他们不同的意见也就越多。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意见对而别人的意见错,因而相互攻击。所以在家庭内父子兄弟常因意见不同而相互怨恨,使得家人离散而不能和睦相处。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药相互残害,以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有余财者宁愿让它腐烂,也不分给别人;有好的道理也自己隐藏起来,不肯教给别人,以致天下混乱,有如禽兽一般。 明白了天下所以大乱的原因,是由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人们)就选择贤能的人,立之为天子。立了天子之后,认为他的力量还不够,因而又选择天下贤能的人,把他们立为三公。天子、三公已立,又认为天下地域广大,他们对于远方异邦的人民以及是非利害的辨别,还不能一一了解,所以又把天下划为万国,然后设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已立,又认为他们的力量还不够,又在他们国内选择一些贤能的人,把他们立为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已经设立之后,天子就向天下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你们听到善和不善,都要报告给上面。上面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上面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上面有过失,就应该规谏,下面有好人好事,就应当广泛地推荐给国君。是非与上面一致,而不与下面勾结,这是上面所赞赏,下面所称誉的。假如听到善与不善,却不向上面报告;上面认为对的,也不认为对,上面认为错的,也不认为错;上面有过失不能规谏,下面有好人好事不能广泛地向上面推荐;与下面勾结而不与上面一致,这是上面所要惩罚,也是百姓所要非议的。”上面根据这些方面来行使赏罚,就必然十分审慎、可靠。 所以里长就是这一里内的仁人。里长发布政令于里中的百姓,说道:“听到善和不善,必须报告给乡长。乡长认为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乡长认为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去掉你们不好的话,学习乡长的好话;去掉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乡长的好行为。”那么,乡里怎么会说混乱呢?我们考察这一乡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由于乡长能够统一全乡的意见,所以乡内就治理好了。” 乡长是这一乡的仁人。乡长发布政令于乡中百姓,说道:“听到善和不善,必须把它报告给国君。国君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国君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去掉你们不好的话,学习国君的好话;去掉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国君的好行为。”那么,还怎么能说国内会混乱呢?我们考察一国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国君能统一国中的意见。所以国内就治理好了。 国君是这一国的仁人。国君发布政令于国中百姓,说道:“听到善和不善,必须报告给天子。天子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天子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去掉你们不好的话,学习天子的好话,去掉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天子的好行为。”那么,还怎么能说天下会乱呢?我们考察天下治理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天子能够统一天下的意见,所以天下就治理好了。 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与天子一致,而不知道与天一致,那么灾祸还不能彻底除去。现在假如天刮大风下久雨,频频而至,这就是上天对那些不与上天一致的百姓的惩罚。所以墨子说:“古时圣王制定五种刑法,确实用它来治理人民,就好比丝线有纪(丝头的总束)、网罟有纲一样,是用来收紧那些不与上面意见一致的老百姓的。” 4.墨子的尚同是什么意思啊尚同的意思是: 上天“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立以为三公、万国诸侯,以至左右将军、大夫和乡里之长,社会成员自下而上尚同于天子之“义”;并且“上有过,规谏之”。 社会成员的意愿层层上达,庶几天子及其以下的各级官吏按共同的“义”行事,从而实现“天下治”。并且,天子的行为是否合于天下之义,必须据其是否尚同于天。 这就阻断了最高统治者自行又自断其政的可能性。“夫既尚同于天子,而未尚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止也。 故当若夫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熟,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之人之不尚同于天者也。”(皆见《尚同》) 扩展资料: 尚同是与尚贤相辅而行的行政管理原则。 墨子认为,政令不一,只能导致社会纷乱。尚同与尚贤一样,是“为政之本”。 墨子的尚同思想是高度的集权主义,实施自上而下的控制与有效管理。它要求一切统一于上级,从组织系统的领导关系到思想意识,都要绝对地统一于上级,服从于上级,绝对不许反其道而行之。 墨子认为的上下级关系要贯彻最高层意志的组织系统与组织原则,用这样的组织关系,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绝对领导与有效的逐级管理。 人的行为受思想意识支配,没有思想的统一,便不能有行动的一致,墨子主张"一同天下之义",把天下人的思想统一起来。 墨子认为尚同是行政管理之根本,只要为政者对人民"疾爱而使之,致信而持之,富贵以导其前,明罚以率其后",举措适宜,就一定能统一全国上下的思想,实现民富国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尚同。 5.墨子主张的“尚同”是什么意思尚同的意思是,上天“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立以为三公、万国诸侯,以至左右将军、大夫和乡里之长,社会成员自下而上尚同于天子之“义”;并且“上有过,规谏之”。社会成员的意愿层层上达,庶几天子及其以下的各级官吏按共同的“义”行事,从而实现“天下治”。并且,天子的行为是否合于天下之义,必须据其是否尚同于天。这就阻断了最高统治者自行又自断其政的可能性。“夫既尚同于天子,而未尚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止也。故当若夫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熟,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之人之不尚同于天者也。”(皆见《尚同》) 墨家观点 尚同是与尚贤相辅而行的行政管理原则.墨子认为,政令不一,只能导致社会纷乱.尚同与尚贤一样,是"为政之本".墨子的尚同思想是高度的集权主义,实施自上而下的控制与有效管理.它要求一切统一于上级,从组织系统的领导关系到思想意识,都要绝对地统一于上级,服从于上级,绝对不许反其道而行之.墨子认为的上下级关系要贯彻最高层意志的组织系统与组织原则,用这样的组织关系,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绝对领导与有效的逐级管理.人的行为受思想意识支配,没有思想的统一,便不能有行动的一致,墨子主张"一同天下之义",把天下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墨子认为尚同是行政管理之根本,只要为政者对人民"疾爱而使之,致信而持之,富贵以导其前,明罚以率其后",举措适宜,就一定能统一全国上下的思想,实现民富国治. 6.“尚贤、尚同”的意思尚贤和尚同是墨子政治思想的两个重要方面。尚贤,是说治理国家要任用贤能的人,代表了人民的要求,反映了平民的愿望。尚同的提出是针对社会秩序的,大意是要求人们逐级上同,主张地位居下者逐层服从居上者,从而达到"一同天下之议"的治世。 墨子的尚同,是在"尚贤"的基础上实现的,墨子主张“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立以为三公、万国诸侯,以至左右将军、大夫和乡里之长,社会成员自下而上尚同于天子之“义”;并且“上有过,规谏之”。 社会成员的意愿层层上达,庶几天子及其以下的各级官吏按共同的“义”行事,从而实现“天下治”。 扩展资料 墨家曾一度成为先秦时期的显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下层民众的政治和法律观念,其代表人物是墨翟。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静力学。 墨子哲学思想的独到之处在于:称天说鬼,主张法天而遵天法;提出“壹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和秩序观;倡导“兼相爱,交相利”,追求普天之下的人类大同,减缓等级差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尚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尚同 7.怎么理解尚贤与尚同“尚贤”与“尚同”,是墨子提出的 政治主张。 “尚贤”,说的是取用人选的时 候当以贤能为准。墨子指出:“官无常贵, 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又说:“不辨贫富、贵贱、远近、亲疏,贤 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墨子关于 “尚贤”的论说突破了宗法等级制度的约 缚,显示出彻底的平等色彩,可以说是后来 任人唯贤之主张的滥觞。 “尚同”,说的是 统一人们的思想之意,墨子认为天下之乱是因为人们的思想不同而起的,“一人一义, 十人十义,百人百义”,每个人行事都有不 同的准则,而彼此的思想相互冲突,这就导 致了天下的混乱。墨子提出的解决办法是:“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辨慧之人,立为天 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由最贤明的 人做天子,用最为高尚和智慧的思想来统一 天下人的思想,由此人人心理相同不二,社 会的运行也就会井井有条。墨子的“尚同” 的愿望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8.墨子是怎样阐述“尚同”主张的尚同即上同,指人们的是非观念必须统一于上级,并最终统一于天。 这是墨子分析天下乱而不治的原因后,提出的一项政治主张。《尚同》上、中、下三篇集中表述了这一思想。 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犹如禽兽状的原因是人们有余力不助人,有余财不予人,有道理不教人;人们有余力、余财、道理不助人、予人、教人的原因是父子兄弟怨恨而不和睦,天下百姓相残相害而不相爱;父子兄弟、天下百姓彼此怨恨、相互残害的原因是“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尚同上,即人类初期没有刑政,社会因之没有为所有人认可的共同的是非标准(“义。找出天下混乱的最初原因后,墨子便为天子、三公等政长的产生找寻理由:平民百姓“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尚同上,“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尚同中》)。 于是按照“尚贤”原则选择贤良、圣知、辩慧之人为天子,天子按照“尚贤”原则选择贤可者为三公、国君,国君按照“尚贤”原则选择贤者为左右将军大夫、乡长、里长。各级行政官吏产生之后,墨子认为通过天子发布政令,即可实现尚同:“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 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 (”《尚同上这是说,一方面,下情要上达,另一方面,下级要与上级保持一致。具体则是:百姓服从里长,里长和百姓服从乡长,乡长、里长和百姓服从国君,国君、乡长、里长和百姓服从天子。 天下之人服从天子、尚同于天子,这在墨子看来,还远远不够。由于“天之贵且知于天子”“,义果自天出(”《天志中》),墨子认为天子还须率天下之人,“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尚同下》)。 否则,天将降下灾祸处罚抗天之意者“: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熟,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尚同中。说明尚同的上述方法后,墨子最后指出尚同的意义和地位:“尚同之为说也,尚用之天子,可以治天下矣;中用之诸侯,可而治其国矣;小用之家君,可而治其家矣”;“尚同,为政之本而治要也(”《尚同下。 这是说“,尚同”可以用来治理天下、国、家,“尚同”是施政的根本和治世的关键。此外,墨子为了反对王公大人们的施政方针,增强尚同主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不但引用了古代先王之书中的某些相关内容,而且把古代圣王描绘成尚同的典型代表,并将其与王公大人相比较。 从墨子对尚同的如上论述,可知尚同是在“尚贤”的前提条件下,承认等级,承认在上者的绝对权威。它反映了墨子希望通过明君贤臣统一天下、削除纷争的幻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