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看古文的朋友,备哪些字典我看见一本古汉语的教材上说,常用的文言文工具书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10来本。 如果查古文字、词用《古汉语大词典》(红色封面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入字词太少,算是最初级的,我以前就是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觉得很多字特别是词语查不到。 如果是看诗词的话,个人建议查《诗词曲语汇释》(现在此书又有人改良增补出版,其书名与诗词曲语汇释大致相同,网上查一下好了) 如果可能的话,再过目一遍《常用典故辞典》熟悉一下各种典故。 当然,每个朝代,每个古人的行文风格是不同的,要“语感”,多读一些就好。 2.古代汉语大词典 古代汉语词典 王力古汉语字典之较这三本书,古代汉语词典是卖的最好的。因为它最平实最实用。其优点是:1.简体字,方便。2.词义详备,分条清晰合理,例证丰富。是大中学语文老师和文史爱好者必备的案头工具书。3.收罗词汇多。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等古代汉语常见词汇都有收入并详细解释。 王力古汉语字典,是繁体字的,还标注了反切注音和古韵部,纠正了包括《词源》在内的很多古汉语辞书的错误。更适合专业学者或国学爱好者。王力先生治学博大精深,加上先生几位弟子们的不懈努力,这样的工具书,浓缩了学术研究的精华,真是造福后学的福音。这本字典,主要是解释字义,收的词汇不多。 古代汉语大辞典,覆盖面相当广,有大量生僻字及古汉字,并且可用繁体字直接检索,但具体到每个字的解释就不详细了。词的义项分类不清晰。 总结一下,古代汉语词典字词都有解释,最实用。 王力字典更专业,主要解释字义。 古代汉语大辞典收字词最多。 我现在有一本古代汉语词典,将来想再买一本王力古汉语字典。 对大辞典,暂时没有购买的想法。 说的很清楚了吧,分给我吧 至于你在意的排版、印刷、纸张质量,古代汉语词典是不错的,王力字典也很好。大辞典不太清楚。我个人觉得,我等一般读者,读书遇见很生僻的字的情况很少见,像你举的例子,很少见。我也看过一些古书,生僻查不到的字很少见。所以古代汉语词典就足够了。 3.古文字典楼主开篇所说的阅读古典文学的体会,是大多数人的通理,说出了热爱古典文学者的心声。 你对古典文学感兴趣,这就证明你有这个天赋,因为一般的人看见古词文就头疼。我们了解一篇古代文学家所写文章的大概意思,能读出书中的味道,能从中找到乐趣,真的不错了。 如果此时从个人兴趣出发,不断地去钻研古诗文,日久天长,你一定会有所感悟,你一定会对某一点或某一篇文章想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说就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那个时候的那个观点就是你的建树。 把握住,不轻言放弃,自学成材就是这么来的。 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和王力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来阅读古文,其作用大致一样。 前两部字典反而不如王力的字典看起来容易些,因为王力老先生毕竟是现代人,现代人写给现代人看,比古代人写给古代人看容易些。 一般地说来,有王力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来阅读古典书籍就算可以了。 但是有好多字在句子中有它特定的含义,如果仅靠一本字典,有的时候分不清究竟用哪一个义项才对。 这就像我们学习外语一样,光靠一本外语大词字典,去通读外语文献是有困难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仅就阅读古文来说,除了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外,如果身边再有一些辅助书籍,反复推敲古文,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这里提供给你的几本常见书籍,如图。 4.古今主要字典有哪些古代字典和词典的编纂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早在周宣王时,就产生了我国见于著录的第一部字书《史籀》,也是当时教育儿童的一种识字课本。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配合统一文字的政策,特令李斯等用小篆编撰字书《苍颉篇》、《爱历篇》和《博学篇》。汉初,民间有人把上述三篇合为一篇,“断六十字为一章,凡五十五章”,仍取名《苍颉篇》。 以后,陆续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不过,以上这些原只是一般的识字读本,诸如《急就篇》,也是经庸人颜师古作注、宋王应麟补注,才使它具有查考字词的作用。 真正奠定了我国古代字书基础的著作,还要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该书以小篆为主体,兼收古文、籀文,全书分为十四篇,收单字九牛五百四十三个,用读若法注音,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成五百四十部,创立了按部首收字的体例。 它还总结了战国以来的“六书”理论,创立了较为系统的解释文字的方法,并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和汉代以前的文字训诂,对我国古代语言文字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晚清以来关于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研究,正是在《说文解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总之,在我国古代字书史上,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 晋朝吕忱的《字林》,是继承《说文解字》编纂的又一部字书名著。 在唐代以前,人们还把它和《说文解字》并称,可惜不久就失传了。据《封氏闻见记》,《字林》的部首与《说文解字》相同,收字一万二千八百二十四个,较《说文》为多。 《魏书·江式传》说;该书“文得正隶,不差篆意”,可见是我国第一部用隶书写成的字书。梁顾野王的《玉篇》,则是我国第一部用楷书编成的字书。 今本《玉篇》虽非原本,但可知其对《说文解字》有所增订,也是一本较好的字书。 自隶书、楷书代替篆书通行以后,文字的形体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字和俗体也日益增多,于是就有人注意研究文字的异同,从而产生了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辽释行均的《龙龛手鉴》、宋郭忠恕的《佩觿》及李从周的《字通》。 这些字书对于我们认识一个字的异体,辨清许多形体相似的字,还是有用的;其中《字通》创建了按笔画排字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宋代的字书主要有王洙等相继修纂的《类篇》,它继承了《说文解字》和《玉篇》的体例,着重探讨字源,说明文字形体之变化并吸收了大量的新字(共收字三万一千三百十九),讲古音、古训,在字书史上有一定贡献。 元戴侗撰《六书故》,改变了《说文解字》的部首编排,分为数、天文、地理、人、动物、植物、工事、杂、疑九部,每部之下各分若干细目,按字义排列。但戴侗攻击许慎用小篆作本字,使人“不知制字之本”,所以他的《六书故》采用钟鼎文字,钟鼎文没有的 字才用小篆。 《四库全书总目》曾指出该书“非今非古,颇碍施行”。不过书中解释文字,也有精详的考证,作为研究古代文字训诂的工具书,还是有用的、不能一笔抹杀。 明代梅膺祚的《字汇》,是我国一部较为通俗而编排方法也比较进步的字书。它收编单字三万三千一百七十九个,包括俗字,而僻字则一律不收,并把《说文解字》的部首简化成二百十四个,均按笔画多少排列。 注音方法是先反切,后直音。对字义的解释,也较为清楚。 全书分为子丑寅卯等十二集,连首卷及附录共十四卷,每卷用表注明各部首及其所在页码,末附检字表以便查找不易辨别部首的字。这种编排方法是字书发展中的一大改进,后世多沿用。 该书在明末曾风行一时,给它作补编或用其名新编的字书也很多,其中流传较广的则是张自烈的《正字通》。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张玉书等奉命撰《康熙字典》,这是我国字书第一次用字典的名称。 该书继承了《字汇》和《正字通》的体例,分为二百十四部,共收字四万七千○三十五,用反切注音,释义旁征博引,可以说是我国封建时代纂修字书的一个高峰。当然,该书也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 乾隆时王锡侯著《字贯》一书,就对《康熙字典》的错误有所指摘和议论;但因此冒犯了康熙“御定”的威严;又因该书没有“避讳”,落了个作者满门抄斩,其著作也全部被销毁(事见《掌故丛编》)!直到道光七年(1827年),王引之奉皇帝之命,著《字典考证》,才校正了该书引书的错误二千五百八十八条。显然,错误当不限于此。 第二节还要介绍清代以后人们的评论,这里从略。 我国古代专门汇集经史中文字训诂的字书有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清阮元的《经籍籑诂》,集释佛经音义的著作有唐释玄应的《一切经音义》、释慧琳的《一切经音义》,研究虚字的有清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都是价值较高的专著。 所谓“训诂”,就是解释词义;解释词义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当代普通话的词语说明古代词、方言词的意义,这叫“诂”;一是说明词的定义和应用范围以及它和同义词、近义词的分别,这叫“训”。 《尔雅》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第一部训诂书,也是我国古代训诂书的代表作。 此书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总目》说:“大抵小学家缀辑旧文。 递相增益,周公、孔子皆依托之词。”这种说法是有道理。 5.中国古代字典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的编撰]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 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1),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 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康熙字典的优点] 《康熙字典》依据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加以增订。 对两书错误之处,《康熙字典》还做过一番“辨疑订讹”的工夫。《康熙字典》有这样三个优点: 一、收字相当丰富,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我国字数最多的一部字典(直到一九一五年《中华大字典》出版,达四万八千余字,才超过了它)。 二、它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可以供使用者检阅。 三、除了僻字僻义以外,它又差不多在每字每义下,都举了例子;这些例子又几乎全都是引用了“始见”的古书。 [康熙字典的版本] 《康熙字典》的版本非常多,有康熙内府刻本,也就是所说的武英殿版本。包括有两种纸本:开化纸和太史连纸两种。 康熙内府刻本多是内廷赏赐用的,装订非常豪华,民间很少见到。此外还有道光七年的内府重刊本、其他木刻本,以及清末出现的石印本、铅印本、影印本。 清末上海同文书局增篆石印本是发行量最大、最流行的一种版本。康熙四十九年,康熙召集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位学者,开始了《康熙字典》的编撰工作,在六年的时间里,他们对传统字书进行了大规模的集中整理,并于康熙五十五年完成编辑工作。 《康熙字典》吸收了历代字书编纂的经验,全书共分为十二集,从子集到亥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分别排列214个部首。总共收录了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字。 内容引用了古代诗文以追溯字源,同时还注明了历代的用法以佐证其变迁。《康熙字典》问世后,社会影响巨大。 它的文字、音义、书证被广泛引用,它的体例也成为了后世出版字书的蓝本。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康熙字典》作为我国古代字书的集大成者具有以下特点:收字多,字之别体、俗写均录,字体似而音义异者编为“疑似”,另列“备考”、“补正”;注音最全面,搜罗字音完备,凡是韵书所载依序排列;释义求古,义例多为原始出处。这些优点极大方便了经复古思想浓郁的封建士子,故而被誉为“体例精密,考证赅洽,诚字学之源薮,艺苑之津梁”(王引之语)。 虽然它也有缺点,自清王引之至今,代有研究补正者,且嗣后在其基础上出现了《汉语大字典》、《中文大字典》,但是由于编纂目的不同,《康熙字典》注重“古”而后继者服务于“今”,故时至今日《康熙字典》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阅读古籍、整理古文献、从事古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书,尤其是在俗文学研究如敦煌学领域,它是手头必备之书(郝春文语)。《康熙字典》自问世以来,版本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有100多种,现择其要者简述如下。 (一)四十二卷,康熙五十五年武英殿本,以地支分十二集,每集三卷,冠以“总目”、“检字”、“辨似”、“考异”,尾附“补遗”、“备考”。部首及每部之字以笔画为序,字单占二行,释文双行。 每字之下先列《唐韵》、《广韵》、《集韵》、《古今韵会举要》、《洪武正韵》等书音切,次训义,广征典籍例句、字书释义例句,有所考证则附于后,次列别音别义、异读异体。凡一字所出现的形体、意义均条理清楚,“每子毕载古体……改从隶书……兼载重文、别体、俗书、讹字……皆缀于后……凡古籍所载,务使包括无遗”(《四库提要》)。 后世之本皆出于此,即使道光武英殿本出现后它仍是最流行的本子。如四库本、《字典汇编》本所据之同文书局本。 需要说明的是,《康熙字典》原无篆书,篆书为后世刊行者所加。 (二)四十二卷,道光十一年武英殿本,王引之校改本。 道光七年率90余人校《康熙字典》,改正字头,订正引文,历时五载,更正2588处,并挖改原版重新印行。同时王氏将校勘文字辑为《字典考证》十二册。 正是由于《字典考证》单行本的出现,加之国人尊古轻今好远忽近,或许出于慎重,此校改本影响甚小。需要说明的是,《康熙字典》原无篆书,篆书为后世刊行者所加。 (三)四十三卷本,即康熙五十五年武英殿本+《字典考证》。出于上述原因,有意吸收道光殿本的人们采取了这种简单而保险的做法。 最为流行的也是影响最大的中华书局本即属于此系统。 (四)道光殿本影印本+《字典考证》+《康熙字典考异正误》。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代重新发现了道光殿本,比较了道光殿本所做更改与《字典考证》之异同,发现二者有所不同,并认真研读了日本渡部温的《康熙字典考异正误》,于1996年推出《王引之校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