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宋词的成就有哪些北宋词前承唐五代词的传统,后开南宋词风,在词的发展历程中处于一 个关键性的历史阶段。 北宋词在词体形式上为南宋词的发展做好了准备。北宋 早期,小令的创作技巧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北宋中期,慢词渐渐与小令并驾齐驱地发展,成为了词人抒情表意的主要方式。 到了大晟词人手中,令、引、近、慢诸体具备,而且声韵格律变化繁多。 没有这些准备,南宋词的发展将是不可能的。 北宋词继承了花间词、南唐词的传统,从秦观到周邦彦,婉约词的创作 出现了一个髙峰,成为了词坛创作的主流。 与此同时,苏轼又创立了豪放词风,将词引向抒写个人豪情与面向社会现实的广阔道路,为词注入了新鲜血液。 宋室南渡之后,爱国豪放词的创作风起云涌,并由此而形成词史上永世不 衰的优良传统,而这一传统的建立却是从北宋开始的。 北宋时期,词的“雅化”过程基本完成,树立了精美典雅的审美风范。宋 初晏殊、欧阳修等继承南唐词风,他们的小令别具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文丽 雅致的语言,使词向典雅净洁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苏轼则使词充分士大夫化, 从而成为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从整体来说,词的“雅化”进程,也 就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苏轼“以诗为词”的变革使这个过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而在宋词“雅化”进程中贡献最大、成就最高的则是大晟词人,允其是周邦彦。 他们将精力都集中在词的字面、句法、修辞、音韵、布局等方面,使词朝着工整精致的醇雅方向发展,他们在创作词时精心构思,转变了北宋词人创作词以自然感发为出发点,为南宋雅词词人确立了“家法”。 北宋时期,词坛可谓是百花齐放,尽管此时出现过“乌台诗案”这样的 文字狱,也曾出现过词人因填词而在仕途上备受打击之事。 但从整体看来,文学创作风气比较自由,因此北宋词才能出现多种流派与风格之间的相互竞争。 与此同时,文学批评也很活跃。这种批评不仅表现在不同流派之间,同时也 发生在师生之间。 例如,苏轼批评秦观,可苏轼的弟子晁补之和张耒却很欣 赏秦观,陈师道甚至说苏词“要非本色”。 这种文学批评有利于词的发展。 正是因为有这种自由批评的风气,才出现了 李清照的《词论》,使她敢于对成名的男性 词人一一加以批评。南宋词创作的进一步繁 荣,流派风格的增多以及词论的大量涌现, 都同北宋这种活跃的、健康的风气有着密切 关系。 2.北宋词发展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词从晚唐五代出现并发展,到宋代达到顶峰.词的第一个繁荣期出现在北宋,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一流的大家和作品.从“伶工之词”、“小道”发展到全盛,这其中经历了一个繁杂曲折的过程,北宋词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宋初960年到宋真宗前期1008年.这段时期局部战争不断,社会风气和文学风气处于酝酿之中,宋人关于词的认识和创作也处于一个准备阶段.虽然没有大家也没有名作,但格局清晰明显,时间较长,可以归为一个时期,称为沉寂期.北宋前期词坛的沉寂从宋初960年到宋真宗前期1007年近五十年的时间是北宋词的前期.这一时期,在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之后,社会正处于一个休养生息并逐步走向经济复苏的阶段.但这时期的词坛却基本是沉寂的.这时期从事词的创作的文人常见于各种宋词选本的也不过七八位,词作大约几十首,相对于浩繁的宋词来说,这段时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是宋词的一段真空,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又称之为沉寂期.不过,其时实际上已有几位跋涉者在默默的耕耘,为新词坛序幕的拉开而预奏着序曲.这时期的“词人”有王禹偁,钱惟演、寇准、潘阆、林逋等几位.他们地位各异,遭遇不同,大多以文著称,并不是真正的词人,词仅仅是他们兴致偶来的随笔,数量甚少.潘阆词最多,其《逍遥游》存词也也不过十首.这时期晚唐五代词风盛行,温廷筠、韦庄的花间一派柔婉艳丽的风格霸占词坛,这些词人自然也受其影响.此时晚唐遗风仍然盛行,然而毕竟朝代不同,宋初的词人仍然对词进行了一些探索.潘阆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位.他的十首歌咏杭州的《酒泉子》为宋初词坛带来了若干清新气息.如:《长忆观潮》,作者在短短四十九字的篇幅中,写出了观潮的盛大场面、钱塘江海潮的万千气象及弄潮儿的过人胆略和技艺,可谓以少胜多,惜墨如金.但宋初词坛本承南唐余绪,大体不脱男欢女爱、伤春悲秋,词在当时仍然主要是应歌的,并未真正进入士大夫的生活.潘阆一反词坛软媚婉约的词风,以观潮题材入词,实在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是对传统词疆的突破.全词追忆观潮旧事,在纷繁的观潮场面中突出潮水的气势和弄潮儿的超绝技艺,气势豪迈,雄浑奔放,完全没有了花间词的胭脂气,在充斥着浅斟低唱的宋初词坛,确是难能可贵的,也反映宋初词人为改变五代词风所作的努力.第二个时期是从真宗后期1009年到宋仁宗1063年.澶渊之盟换来长期的和平,真宗此时得病,不再忙于战事,文治却颇有成效,终于使北宋一代进入经济繁荣期.后继的仁宗重用人才,致力于兴民事业,社会继续发展,经济的繁荣稳定为词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词迅速发展起来,又可称为活跃期.首先是出现了大量的词人,有柳永、张先、晏殊、欧阳修等大家为代表,又有范仲淹、王安石等成就特殊的词人;其次是词的数量大增,仅柳永就有近二百首词,晏殊有一百三十余首,晏几道更是多达二百六十余首,其余的词人也大多是十几首到几十首不等.因此无论词人的数量还是词作的数量都是北宋前期潘阆、林逋等人所无法比拟的.同时,词的思想内容有所开拓,词风有所转变,各个方面都开始了尝试.柳永是北宋的第一个专业词人.柳永,字景庄,初名三变,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县令、盐场大使、屯田郎一类的官,整日出入青楼,饮酒作乐,最后潦倒而死.作为一个落魄的文人,柳永显然没有苏轼那种豪放豁达的胸怀,所以他的词也显得有点“落魄”.柳永的词虽然在题材内容上并无大的突破,但他对词的贡献却是巨大的.首先,柳永率先大量创作慢词,增加了许多新调,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词坛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齐头并进,这是柳永对词的最大的贡献.其次,柳永是继南唐李煜之后进一步把词的抒情趋向朝着自我的内心世界回归,不再做旁观者的描述,而是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情,情真意切.这是柳永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此外,柳永注重追求通俗化、市民化的审美效应,适应普通民众的审美趣味和消费特点,也是柳永对词的贡献.晏殊和欧阳修是北宋词坛的大家.晏殊生于991年,欧阳修生于1007年,虽然二人年龄相差近二十岁,但一个是太平宰相,一个是朝中重臣,经历相似且有师生关系,所以他们的词作风格有着极大的相似,词史上合称“晏欧”他们都继承了晚唐五代柔婉的词风,但摒除了那种猥俗和过浓的脂腻.范仲淹和王安石是富有创新性的词人.范仲淹的词境界阔大,将词的艺术视野延伸到塞外边城,让白发将军和戍边征夫昂首走进词的世界,开豪放之先河,成为豪放词的真正源头,对后来苏轼豪放词风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王安石词风与范仲淹类似,词虽然不多,但意境开阔,感慨深沉,音调高昂,打破了五代以来的绮糜之风,具有独特的风格.总体来说,北宋中期的词坛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诸多词人的努力及所取得成就对后期词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是柳永大量创作慢词,使词的篇幅加长有利于感情的抒发,对后期豪放词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第二是范仲淹的边塞豪情和王安石的宏大气势融入词中,打破了婉约词的网笼,最先扯起豪放词风的大旗;第三是单纯个人抒情词作的出现,把词。 3.关于北宋诗词的赏析1.秦观 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首《江城子》首片即以柳来引出。 柳,作为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赋予离别相思之意。柳树生性柔而不弱,上片以柳起兴,牵动离忧,引发伤感。 下片则叹韶华易逝,感叹身世之不遇。 统观全文,弥漫着淡淡的哀愁。 首名“柳”(即“留”)表达离别之情,来句则是“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寥寥数字,即把诗人当时伤离别的情景写得如此传神,实属不易。 下片即从离愁转向感叹韶伞易逝,身世不遇,转接得十分严密,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便把思绪从“柳”至“愁”。 最后一句“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更是把感伤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 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连哀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侥孤村。 销魂。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一首好的诗词往往是几个甚至更多的意象在一个统一的主题和构思下巧妙的组合起来,互相作用,妙趣横生,秦观的这首《满庭芳》即是如此。 据说此诗作于会稽,作者是年三十岁。 此词在处理形象之间关系时,运用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所谓蒙太奇,是指电影表示组接意义的专门术语。 山、微云、天、哀草、画角声等等一系列原来并无太大关联的意象由于作者主题的需要而拼揍在一起,虽说是拼凑,却也是天衣无缝,让人耳目一新。 古人在写诗词时,特别讲究炼字,秦观也不例外,为了表达自己特殊的伤感离别之情,特意在“鸦”前加“寒”,“村”前加“孤”,增加整体诗的愁味,更令人耐人寻味。 景物从远至近,从“天连哀草”至“流水侥孤村”,难道这不正是一幅意味深长的秋意萧落图吗?若不是这蒙太奇似的一连串的景物连接,恐怕这首诗的韵味、愁味都要大打折扣了吧?!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此词以古代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神话故事为题材,歌颂坚贞纯洁的爱情。历来歌咏牛郎织女的诗歌数不胜数,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带有伤感的情绪。 但本诗却不落俗套,推陈出新,形式与内容思想都别出心裁,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句结尾,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在细细品味之后,却又觉得秦观的情韵真是恰到好处! 2.王安石 梅 墙角数枝梅, 淩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古人借用这些意象往往有这样一种模式:竹,多以画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许文字,以竹之斑驳融文之参差,所谓景中写意。松,以画,画姿则联想尽在松姿中;以诗写神,则松姿尽在想象中,以画以诗,展姿现神,皆谓借物言志。 兰,以植,植之盆庭院,飞香于书斋,兰香清,书香雅,谓之淡泊,谓之文雅。而梅,亦如松,可诗可画,不同的是松以画传神,梅以诗传神。 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兰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诗中表达的意境尤为丰富。 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几句诗句略出了几枝梅,恰把这几个特征都写出来了。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独角戏,环境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主要还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与环境结合,当然在墨画中环境可以是空白,然而这就是一种环境,只不过比较朦胧。 《梅花》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 “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没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 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总会觉得脑海中有一幅有数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画。“独自开”三字就如一剑劈出分水岭般巧妙地将梅的小天地与外界隔开了,梅的卓然独“横”(梅枝不“立”),梅的清纯雅洁的形象便飘然而至。 “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自然界的一对“黄金搭档”,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而作者明确“看出”“不是”,并且是“遥知”。 为什么?“为有暗香来”。“暗香”无色,却为画面上了一片朦胧的色彩。 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的前进,横拦在梅枝前。 作者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因为梅花的清纯雅洁,人们也常用梅花来描写一些品格高尚的人.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歌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一。 4.北宋词发展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词从晚唐五代出现并发展,到宋代达到顶峰.词的第一个繁荣期出现在北宋,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一流的大家和作品.从“伶工之词”、“小道”发展到全盛,这其中经历了一个繁杂曲折的过程,北宋词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宋初960年到宋真宗前期1008年.这段时期局部战争不断,社会风气和文学风气处于酝酿之中,宋人关于词的认识和创作也处于一个准备阶段.虽然没有大家也没有名作,但格局清晰明显,时间较长,可以归为一个时期,称为沉寂期.北宋前期词坛的沉寂从宋初960年到宋真宗前期1007年近五十年的时间是北宋词的前期.这一时期,在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之后,社会正处于一个休养生息并逐步走向经济复苏的阶段.但这时期的词坛却基本是沉寂的.这时期从事词的创作的文人常见于各种宋词选本的也不过七八位,词作大约几十首,相对于浩繁的宋词来说,这段时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是宋词的一段真空,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又称之为沉寂期.不过,其时实际上已有几位跋涉者在默默的耕耘,为新词坛序幕的拉开而预奏着序曲.这时期的“词人”有王禹偁,钱惟演、寇准、潘阆、林逋等几位.他们地位各异,遭遇不同,大多以文著称,并不是真正的词人,词仅仅是他们兴致偶来的随笔,数量甚少.潘阆词最多,其《逍遥游》存词也也不过十首.这时期晚唐五代词风盛行,温廷筠、韦庄的花间一派柔婉艳丽的风格霸占词坛,这些词人自然也受其影响.此时晚唐遗风仍然盛行,然而毕竟朝代不同,宋初的词人仍然对词进行了一些探索.潘阆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位.他的十首歌咏杭州的《酒泉子》为宋初词坛带来了若干清新气息.如:《长忆观潮》,作者在短短四十九字的篇幅中,写出了观潮的盛大场面、钱塘江海潮的万千气象及弄潮儿的过人胆略和技艺,可谓以少胜多,惜墨如金.但宋初词坛本承南唐余绪,大体不脱男欢女爱、伤春悲秋,词在当时仍然主要是应歌的,并未真正进入士大夫的生活.潘阆一反词坛软媚婉约的词风,以观潮题材入词,实在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是对传统词疆的突破.全词追忆观潮旧事,在纷繁的观潮场面中突出潮水的气势和弄潮儿的超绝技艺,气势豪迈,雄浑奔放,完全没有了花间词的胭脂气,在充斥着浅斟低唱的宋初词坛,确是难能可贵的,也反映宋初词人为改变五代词风所作的努力.第二个时期是从真宗后期1009年到宋仁宗1063年.澶渊之盟换来长期的和平,真宗此时得病,不再忙于战事,文治却颇有成效,终于使北宋一代进入经济繁荣期.后继的仁宗重用人才,致力于兴民事业,社会继续发展,经济的繁荣稳定为词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词迅速发展起来,又可称为活跃期.首先是出现了大量的词人,有柳永、张先、晏殊、欧阳修等大家为代表,又有范仲淹、王安石等成就特殊的词人;其次是词的数量大增,仅柳永就有近二百首词,晏殊有一百三十余首,晏几道更是多达二百六十余首,其余的词人也大多是十几首到几十首不等.因此无论词人的数量还是词作的数量都是北宋前期潘阆、林逋等人所无法比拟的.同时,词的思想内容有所开拓,词风有所转变,各个方面都开始了尝试.柳永是北宋的第一个专业词人.柳永,字景庄,初名三变,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县令、盐场大使、屯田郎一类的官,整日出入青楼,饮酒作乐,最后潦倒而死.作为一个落魄的文人,柳永显然没有苏轼那种豪放豁达的胸怀,所以他的词也显得有点“落魄”.柳永的词虽然在题材内容上并无大的突破,但他对词的贡献却是巨大的.首先,柳永率先大量创作慢词,增加了许多新调,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词坛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齐头并进,这是柳永对词的最大的贡献.其次,柳永是继南唐李煜之后进一步把词的抒情趋向朝着自我的内心世界回归,不再做旁观者的描述,而是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情,情真意切.这是柳永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此外,柳永注重追求通俗化、市民化的审美效应,适应普通民众的审美趣味和消费特点,也是柳永对词的贡献.晏殊和欧阳修是北宋词坛的大家.晏殊生于991年,欧阳修生于1007年,虽然二人年龄相差近二十岁,但一个是太平宰相,一个是朝中重臣,经历相似且有师生关系,所以他们的词作风格有着极大的相似,词史上合称“晏欧”他们都继承了晚唐五代柔婉的词风,但摒除了那种猥俗和过浓的脂腻.范仲淹和王安石是富有创新性的词人.范仲淹的词境界阔大,将词的艺术视野延伸到塞外边城,让白发将军和戍边征夫昂首走进词的世界,开豪放之先河,成为豪放词的真正源头,对后来苏轼豪放词风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王安石词风与范仲淹类似,词虽然不多,但意境开阔,感慨深沉,音调高昂,打破了五代以来的绮糜之风,具有独特的风格.总体来说,北宋中期的词坛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诸多词人的努力及所取得成就对后期词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是柳永大量创作慢词,使词的篇幅加长有利于感情的抒发,对后期豪放词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第二是范仲淹的边塞豪情和王安石的宏大气势融入词中,打破了婉约词的网笼,最先扯起豪放词风的大旗;第三是单纯个人抒情词作的出现,把词从单纯的。 5.南宋词与北宋词有哪些异同词或辞,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曲子词、诗馀、长短句、乐府。 始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1]。 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目录 [隐藏] 1 起源2 兴起原因3 分类 3.1 按体制3.2 按风格4 发展 4.1 晚唐五代4.2 北宋初期4.3 北宋中期4.4 北宋后期4.5 南宋初期4.6 南宋中期4.7 南宋后期4.8 元代5 传播6 著名词人 6.1 晚唐、五代6.2 北宋时期6.3 南宋时期6.4 清时期7 注释8 研究书目起源[编辑]词的起源和发展,词开始出现,是在中国的唐代。 更精确一点,是在中国初唐时期。伴随着当时“胡乐”传入,“燕乐”大盛,词也逐渐脱离传统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成为一门独立的诗歌艺术。 源头词本身就包含多种源头的特点,词的源头并不唯一。有说法是由于唐诗的发展已趋成熟,在当时也将一些歌辞,被之管弦,后来经转移演化,因唐诗的歌唱,以及文人为增加创作的趣味性,将原本对偶工丽,句法型式规律的唐人诗歌,慢慢增损字句,再把整齐的句法摊破,词便因此而正式产生了,溯流应在盛唐中唐之间。 顾起纶曰:“唐人作长短句乃古乐府之滥觞也,李太白首倡忆秦娥凄碗流丽,颇真其妙,世传太白所作,上有桂殿秋、清平乐等,亦有以太白时,尚无词体,是后人依托者,或以菩萨蛮为温飞卿作,然湘山野录谓魏泰辅得古风集于曾子宣家,正以菩萨蛮是太白作,则流传亦已久矣。”(汪中注译。 宋词三百首。三民书局出版。 1981)词的演化发展轨迹,就总体而言,大致如学者所说:“勾萌于隋,发育于唐,敷舒于五代,茂盛于北宋,煊灿于南宋,剪伐于金,散漫于元,摇落于明,灌溉于清初,收获于乾嘉之际。”[2]兴起原因[编辑]词的兴起源于文学发展的趋势。 诗到唐已发展到高峰,难再创新局面,词正是诗渐趋衰微时出现的新品种。词的兴起也受外乐传入的影响,唐时多外来音乐,宴会时多以外乐番曲为主,因此,配合宴乐而作的“曲子词”便兴盛起来。 词的兴起亦源于五代时南方文化发达,五代时战争频仍,南方战祸较少,社会安定,因此文化得以发展。西蜀、南唐的国君都好文学,南唐更成为文艺发展的地方。 而宋初政治经济较稳定,宋初局面较安定,都市繁荣,人民对文娱活动的兴趣大增,加上君主提倡,流行民间的词更兴盛。分类[编辑]按体制[编辑]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按风格[编辑]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豪放派和格律派。 发展[编辑]晚唐五代[编辑]晚唐温庭筠的词,多写闺情,描写女子容貌情态、服饰和心理,以浓艳华美为主,满是香、玉、金、钗、锦、绣等字眼。手法上表达细腻,造语清新,善于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细密婉约,情意悠远。 与温庭筠齐名的有韦庄,他与五代时期的重要词人冯延巳、李璟的词作,都较温词清丽自然。李煜前期的词,反映豪华富丽、风流浪漫的宫廷生活,多温馨绮丽之作,仍然呈现花间词气息;后期的词写家国之恨,拓展了词的题材,感慨既深,词益悲壮。 李煜词的最大特色是自然真率,情感真挚醇厚;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明净洗炼,通俗生动,接近口语,与花间词缕金刻翠,堆砌华丽词藻的作风迥然不同。北宋初期[编辑]北宋前期词人基本上继承了五代婉约清丽的词风,多写春愁秋恨、离别相思。 体制上,承继晚唐五代遗风,仍以小令为主。代表词人有晏殊(991-1055)、范仲淹、欧阳修、张先(990-1078)、晏几道等。 晏殊、欧阳修等,都是达官贵人,作品都有一种雍容华贵的风度,但作品个性极不分明,往往彼此相混。晏几道的作品则把五代南唐、花间的词风发展至高峰。 在这一期的词人中,范仲淹于温婉中寓豪宕之气,下启苏轼豪放词风。张先创作了一些慢词,对慢词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北宋中期[编辑]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由小令时期进入慢词时期。柳永开始大量作长调,喜用慢词,以长调的形式和手法为主。 在词的内容方面,柳永也有所开拓,内容多写都市的繁荣生活,以及沉溺其中的男女心理。除恋情相思外,他还写都市的繁华、山川的壮丽、羁旅愁思、怀古喟叹。 作品长于铺叙,曲尽形容,善于白描,意境秀丽,情景交融。其后苏轼在婉约词之外,另立豪放一派,想像丰富奇特,个性鲜明。 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抒情写景、说理、怀古感事等题材,无一不可入词;他又开拓词的意境,提高了词的格调,使词脱离音乐的束缚,又以诗为词,词境圹大,个性分明。不过当时仿效苏轼的人不多,即使苏门学士黄庭坚、秦观,词风都近柳永而不近苏轼。 北宋后期[编辑]到了周邦彦,则于慢词的审音调律上有贡献,善于创调,集北宋婉约词之大成,富艳精工,好用典故;词的技巧、格律进一步深化成熟,善。 6.北宋词比南宋词优秀吗我觉得是北宋词要优秀的,当然,我这么说也是按照我自己的比较方式来比较。 我不拿总体来说,就单以个别来论,南宋的词人名家中,有多少个的名气是比得过北宋的名家的?南宋也就辛弃疾、陆游、张孝祥一些的比较出名了。这些人确实挺出名,但别忘了,北宋还有苏东坡、柳永、欧阳修什么的呢!我个人认为,我上面所举的六人中,苏东坡应排在第一。 如果是比名篇名句,那就更明显了,先说南宋,南宋出名些的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还有一些比如陆游的《钗头凤》、张孝详的《六州歌头》、更甚者有岳飞的《满江红》(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只是小弟才疏学浅,无法一一列举),这些都是千古流传的。然而我觉得,这些作品是够好的了,但一跟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比起来,我却有觉得《水调歌头》胜出一筹。 难道不是么?谁敢说这些词中,流传最广的,不是《水调歌头》?还有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南宋的名句中,谁敢出其之右?我觉得都不用提柳永、宴殊他们那些、单单一个苏东坡就足以压死人了。当然,以上观点,纯属个人俗见,我这是以名气而论,确实是俗不可奈的。 楼主还应该要有自己的见解,而别人的,只作参考便可以了。(顺便说一句,以我个人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南宋的,喜欢南宋的历史,喜欢南宋的词…呵呵!支持南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