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登鹳鹊古诗词

1.登鹤雀楼古诗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二、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白日:太阳。

依:依傍。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三、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扩展资料: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诗作)。

2.古诗《登鹤雀楼》中给人以启发的诗句是

古诗《登鹤雀楼》中给人以启发的诗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给人的启示是:要站得高才看得远,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原文: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3.登鹤雀楼的诗意是什么

白日依山尽①,黄河入海流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③。 ①这句描写太阳慢慢下山时的景象。

②这句写在楼上看到黄河奔流远去,眼前仿佛出现了它注入大海的雄伟景象。 ③穷:穷尽。

这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它也含有比喻的意思。

今天我们还可以赋于它以新的含义:要有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为人民服务得更好,就必须作更大的努力。【译诗】 落日依傍着中条山沉下了西天, 黄河东去一直奔向大海无法阻拦。

要想把视野拓展得更宽更远, 你就必须向更高楼层登攀。[说明] 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的名胜。

楼在西南城上,高三层。它的东南是中条山,西面可以俯瞰黄河,因常有似鹤的飞禽鹳(guàn灌)雀栖息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

这首诗境界开阔,精神积极向上,虽然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对句,却自然流畅。这是一首被传诵的很有名的小诗。

[赏析] 《登鹳雀楼》的诗眼在一“穷”字上。“穷”,“穷尽”的意思。

作者好像站在极高之处,俯瞰世界:平视,则见日没西山,一片残阳余晖;俯视,则见黄河回折入海,一曲奔腾乐章。然若想望到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就要再登高一步,展现一副男儿胸襟!末尾两句,也被人们作为一种追求崇高的精神世界的象征,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自然。

希望此回答对您有帮助。

4.古文注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触龙说赵太后登鹤鹊楼九月九日忆东

我很费心了,呵呵,该有单字注释的应该都有了.追加分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题解〕 本文选自《论语·先进》,题目是后加的.本文记述了孔子与四位弟子的一次谈话.文中既 表 现了弟子们各自的志向和不同的性格,也表现了孔子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从中可以看 出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和方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居则曰ج④:‘不吾知也!’如或知尔⑤,则何以哉 ⑥?” 子路率尔而对曰⑦ :“千乘之国⑧,摄乎大国之间⑨,加之以师旅⑩,因之以饥馑1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12,可使有勇13,且知方也14.”夫子哂之15.“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6,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 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7.”“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18.宗庙之事19 ,如会同20,端章甫21,愿为小相焉22.” “点,尔何如?”鼓瑟希23,铿尔,舍瑟而作24,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25.” 子曰:“何伤乎26?亦各言其志也27!”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28,冠者五六人29,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30,风乎舞雩 31,咏而归32.”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yù)点也33!” 〔注释〕 ①曾皙(xī):名点.曾参的父亲.冉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名赤:字子华,公 西是复姓.皆孔子弟子.侍坐:陪伴长者坐着.②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些.以:因 为.一日:一两天,表示年岁大的一种谦虚说法.长(zhǎng):年长.乎:介词,表示 比较.尔:你们.③不要因为我而不敢讲话了.以:因为.④居:闲居,指平 时 .⑤或:无定代词,有人.⑥何以:用什么方法治理国家呢.⑦率尔: 轻率的样子.⑧千乘(shèng)之国: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指中等国家.⑨摄 :夹.⑩加之以师旅:以师旅加之,意思是把战争强加到它的头上.师旅,古代军 队编制单位,五百人为一旅,二千五百人为一师.这里指大国来犯的军队.11 因:继,接着.饥馑:荒年.《尔雅·释天》:“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12 比及:等到,到了.13 使有勇:使之有勇.使国家的人民有勇.14方:方向,这里指道义的方向.15哂(shěn):微笑. 16方六七十:方形的一边六七十里.如:连词,或者.下文“如会同”的“如 ”用法相同.17如:至于.其:那些.俟(sì):等待.18焉 :于是(此),指在这方面.19宗庙之事: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祖庙 .20会同:诸侯之间会盟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一类的事.21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又叫玄端.章甫:一种礼帽.端章甫,都用 作动词,即穿着礼服,戴着礼帽.22相(xiàng):在祭祀或会盟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主持赞礼的分 大相和从相,公西华愿做小相,是谦词.23鼓瑟:弹瑟.瑟,古代一种弦乐器.希:即“稀”.鼓瑟的声音稀疏,说 明已近尾声.24铿(kēng)尔:象声词,描写推开瑟时的声音.舍:这里是放下、推开 的意思.作;起立25撰:才能,才干.26何伤:伤害什么,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27亦:副词.有“只不过”的意思.28莫(mù)春:晚春,指三月.莫,即“暮”.春服:春天穿的衣服,即夹 衣.已成:已经做好,这里有穿到身上的意思.29冠(guàn)者:成年人.古时男子到了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已到成年 ,故用冠者表示成年人.30沂:沂水.31风:吹风,乘凉,用作动词.舞雩(yù):古时求雨的坛,在曲阜县城东 南.32咏:唱歌.33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与(yù)同意,赞成. 三子者出,曾皙后①.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ج②!”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③,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④?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⑤?唯赤则非邦也与ج ⑥?”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⑦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⑧?” 〔注释〕 ①后:动词,后出来.②也己矣:语气词连用,含有强调的语气.③礼: 儒家所提倡的礼仪制度.④难道冉求说的就不是治理国家吗?唯:句首语气词.求: 冉求.邦:国家.⑤安:怎么.疑问代词.⑥难道公西赤说的就不是治理国家 吗?赤,即公西华.⑦宗庙会同一类的事,不是诸侯国的事而又是什么呢?诸侯:指国 家.意思是公西华做的也是国家的事.⑧为之小:给诸侯做小相.为,动词.之,代 词,指代诸侯.小,小相.大:大相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详解 《梦游天姥吟留别》(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1) (一作《别东鲁诸公》)选自《李太白全集》 作者:李白(唐) 海客谈瀛洲(2),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3)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4). 天台(5)一(有的版本是“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6)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7). 谢公(8)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9),身登青云梯. 半壁(10)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11) 熊咆龙吟殷岩泉(12),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13),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14),訇然中开. 青冥(15)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16). 霓为衣兮风为马(17),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18),仙之人。

5.《登鹤雀楼》全诗是什么

作品原文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话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扩展资料: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时至今日,此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作品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

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

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

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

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诗作)。

下一篇
崇古诗词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