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江雪带拼音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小菟霏霏 é é 鹅 , 鹅 , 鹅 , qū xiàng xiàng tiān gē 曲 项 向 天 歌 。 bái máo fú lǜ shuǐ 白 毛 浮 绿 水 , hōng zhǎng bō qīngbō 红 掌 拨 清 波 。02 敕勒歌北朝民歌 chì lè chuān yīn shān xià 敕 勒 川 , 阴 山 下 。 tiān sì qióng lú lǒng gài sì yě 天 似 穹 庐 , 笼 盖 四 野 。 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áng 天 2.谁知道关于汉字谐音的古诗,越多越好谐 音 诗: 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烛-嘱,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竹枝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丝谐思) 回答者: Tanworld - 翰林学士 十五级 2006-11-19 11:50 离情别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风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别情。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京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一)、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二)、描写夏的古诗词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杜牧《秋夕》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四)、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高骈《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二、古诗词中的花鸟虫鱼 1、带“花”字的诗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唐·李白《月下独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唐·杜甫《登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带鸟的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四首》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唐·白居易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柳宗元《江雪》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3、绘虫的诗句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宋·乐雷发《秋日行村路》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马寅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 ——清·黄景仁《杂感》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刘方平《月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清·朱景素《樵夫词》 未悉前头花好否,且令蜂蝶作前驱。——宋·杨万里《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园》 南窗一枕睡初觉,蝴蝶满园如雪飞。 ——明·华幼武《睡起》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对酒》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唐·杜牧《秋夕》 4、绘鱼的诗句 一夜海潮河水满,鲈鱼清晓入池塘。——元·宋禧《即事》 竟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 ——清·朱凤翔《村处闲吟》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汉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三、古诗词中的山水风光 1、天门中断。 3.柳宗元的《江雪》带拼音的全诗柳宗元的《江雪》带拼音的全诗: qiān shān niǎo fēi jué, wàn jìng rén zōng miè。 gū zhōu suō lì wēng, dú diào hán jiāng xuě。 原文: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译文: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作者简介: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4.六·上语文《西江月》稻花·········(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读辛弃疾《西江月》词 在辛弃疾的六百二十多首词篇之中,大多数作品都反映了一个爱国志士收复失地的意愿和对投降派偏安误国的痛恨,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战斗激情,但是也有十多首表现农村风物和农家生活的小词。 《西江月》便是其中的一篇优秀作品。它通过对黄沙道中自然是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农事丰收的喜悦和关心,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这首词原题作“夜行黄沙道中。”“黄沙”,指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辛弃疾退居上饶带湖的时候,常常路经此处,他很欣赏这里的风光景色。这首词所写的正是夜行时的所见所闻。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月光皎洁明亮,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鸟鹊。 半夜里吹来凉爽的清风,蝉也跟着歌唱起来。词在开首,便采用对句形式,细致地描绘了夏夜的幽美静谧。 这里,“明月”、“清风”是主,是描写的重点。“惊鹊”、“鸣蝉”是次,是用来衬托月之白、风之清的。 因为一般来说,鸟鹊和蜩蝉在夜里是不飞不鸣的,它们的“惊”和“鸣”正是受了外界环境的影响所致。“别枝”和“半夜”,一个写鸟鹊之所居,一个写蝉鸣的时间。 两句话,十二个字,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有动有静,有形有声。这里的“别枝”二字,或解作“离枝”,“斜枝”,“另一枝”。 若结合下一句的结构形式来看,课本的注解是可取的。一个“惊”字,描绘出鸟鹊惶恐不定的神态。 这头一句词,是化用苏轼诗“月明惊鹊未安枝”(《次韵蒋颖叔》)的句子,辛弃疾化用得毫不显露痕迹,与词的整个境界浑然一体,这正是他的高明处。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两句,表现了丰收在望的喜悦。“稻花香”紧承上句“清风”,清风徐来,词人才闻到了“稻花香”。 此处上下两句又是倒装。词人闻到稻香,可知年成,但这里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却是“蛙声”,作者避开了对丰收年景的正面描写,而采用了侧面烘托、渲染的手法,移情于物,把蛙声加以拟人化,好象它也在和人们分享着丰收在望的喜悦,参加人们预祝丰收的大合唱。 情与景会,人与物合。此种想象可真是奇妙无比!“说”和“听”在这里占着相当重的分量,它真切地反映出词人内心里的不可掩抑的兴奋感情。 面对丰收的年景,他喜形于色,甚至完全陶醉了。 词的上片,着重描写的是夏夜晴朗幽美的景色和稻谷丰收的情形。 诗人一路行来,一路看来,一路听来,感情也由初时的静穆平和逐渐趋向兴奋,至结句处便达到了高潮。这时候,随着夜色的加深,天气也渐渐地发生了变化,瞬息之间,一场阵雨已经来到头顶上了。 词的下片,接着便描写诗人雨夜赶路时的情景,其境界、心情则又别具风韵。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外,几颗星星还稀疏可辨,而在山前,淅沥的雨点已飘然洒下。过片两句,描写阵雨来临时的情景。 一个“天外”,一个“山前”,一远一近,一晴一雨,同是一片天地,二者之间竟有如此大的差别。这就非常真实地表现出夏雨骤然到来时的固有特征。 夏天的阵雨,来得急,去得快,往往令人躲避不及。仔细体味起来,作者在上片分明已经作了暗示。 古谚有云:“天将雨,蛙则鸣。”“风是雨头,蝉蜩噪鸣”如此看来,那“蛙声一片”那“清风半夜鸣蝉”不正是阵雨到来的先兆吗?作者的细密处就在于随处写景言情,而又随处设伏,为下文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这两句,也采用了倒装句式,先言“七八个星”而后言“天外”,先言“两三点雨”而后言“山前”,这样做,不仅仅是词牌格律的要求,更主要的是起到了一种强调的作用,描绘了星和雨同在一片天地的不协调的自然景观。言“七八个”、“两三点”而不使用“稀疏”、“淅沥”等形容性的词汇,也显出作者出词的自然,同时又富有可见性。 五代何光远《鉴诫录》卷五载有卢延让《松门寺》诗,其中言道:“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辛弃疾这两句词正本源于此,而又稍加变化。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为躲避这突出其来的阵雨,赶路。 转个弯儿,过了溪头,忽然闪现出社林旁边的那座旧时住过的茅店。“茅店”,就是用茅草搭成的简陋的客舍。 “社”,本指土地神,后来也用以指祭祀社神的处所。“社林”,就是指土地庙周围的树木。 古代凡立社皆种树,以作为社的标志。“溪头”,一本作“溪桥”。 “见”、通“现”,是显现、出现的意思。这两句紧承前面,描写诗人匆忙避雨的情形。 为了叶韵,又采用倒装句式。透过字面,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初时的心情是焦急不安的,他担心会被阵雨所淋,所以步履自然加快,然而一转过溪头,待他瞥见旧时茅店的时候,一种喜悦之情油然生出。 这里的“忽”字是传神之笔,一个字便写出诗人先焦后喜的心理变化,再次给农村夏夜的图景涂抹上一层欢愉的色彩。 《西江月》这首词总共不过八句,五十个字,但写景言情颇为真切。 画面生动形象,感情率朴真挚。在行文。 5.古诗词里的主题内容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6.小学语文所有古诗词1.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 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4.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5.《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7.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8.终南望馀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9.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0.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11.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2.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3.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4.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5. 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16.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17.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18. 新嫁娘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19.玉台体 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虫喜〕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20.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1.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22.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3. 何满子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24.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5.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6.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7.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28.哥舒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李白的 29.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0.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1.对雪献从兄虞城宰 昨夜梁园里。 弟寒兄不知。 庭前看玉树。 肠断忆连枝。 32.口号 (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 ) 食出野田美。 酒临远水倾。 东流若未尽。 应见别离情。 33.别东林寺僧 东林送客处。 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 何烦过虎溪。 杜甫的 34.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5.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36. 即事 百宝装腰带 真珠络臂鞲 笑时花近眼 舞罢锦缠头 小池 小 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分析】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他的诗意境鲜明,富有生活气息。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 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题解:杨万里(1127—1206),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著名诗人。 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 注释: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爱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④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今译: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诵读: ①内容浅析:诗人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初夏小荷花池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热爱之情。 ②写作特点:将蜻蜓拟人化,增添了诗的情趣。 ③朗诵指导: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要突出“惜”、“晴柔”、“尖尖”、“立”等词。 [简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