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偶题 朱熹 古诗赏析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1〕。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2〕。 擘开苍峡吼奔雷〔3〕,万斛飞泉涌出来。 梗枯槎无泊处〔4〕,一川寒碧自萦回〔5〕。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悟真源行不断,倚筇随处弄潺盢〔6〕。 【注释】 〔1〕幅巾:古代贫贱男子以整幅绢裹头的头巾。《东观汉纪鲍永仁》:“更始役,永与冯钦共罢兵,幅巾而居。”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2〕不道:犹不知。李白《幽州胡马客歌》:“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底处:何处。 〔3〕擘开:冲开。 〔4〕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5〕萦回:徘徊荡漾。 〔6〕筇: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唐李咸用《苔》:“每忆东行径,移筇独自还。” 【导读】 此诗约作于乾道、淳熙年间。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偶题三首》正是此类的诗篇。第一首说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第二首诗通过对水在山中的奔涌,最终形成一川江水的过程,启示人们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最终获得成功。第三首诗通过“探寻水源,寻求真源”的事例,表明寻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会贯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倘若执其一端,认定真理就在这里,必如管中窥豹,是不能见到真相的。 2.偶题 朱熹 古诗赏析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1〕。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2〕。 擘开苍峡吼奔雷〔3〕,万斛飞泉涌出来。 梗枯槎无泊处〔4〕,一川寒碧自萦回〔5〕。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悟真源行不断,倚筇随处弄潺盢〔6〕。 【注释】 〔1〕幅巾:古代贫贱男子以整幅绢裹头的头巾。 《东观汉纪鲍永仁》:“更始役,永与冯钦共罢兵,幅巾而居。”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2〕不道:犹不知。李白《幽州胡马客歌》:“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底处:何处。 〔3〕擘开:冲开。 〔4〕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5〕萦回:徘徊荡漾。 〔6〕筇: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唐李咸用《苔》:“每忆东行径,移筇独自还。” 【导读】 此诗约作于乾道、淳熙年间。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偶题三首》正是此类的诗篇。第一首说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 第二首诗通过对水在山中的奔涌,最终形成一川江水的过程,启示人们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最终获得成功。第三首诗通过“探寻水源,寻求真源”的事例,表明寻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会贯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 倘若执其一端,认定真理就在这里,必如管中窥豹,是不能见到真相的。 3.《偶题》的所有诗句,作业,急啊偶 题(杜甫)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 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 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 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 永怀江左逸,多病邺中奇。 騄骥皆良马,骐驎带好儿。 车轮徒已斫,堂构惜仍亏。 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 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 经济惭长策,飞栖假一枝。 尘沙傍蜂虿,江峡绕蛟螭。 萧瑟唐虞远,联翩楚汉危。 圣朝兼盗贼,异俗更喧卑。 郁郁星辰剑,苍苍云雨池。 两都开幕府,万宇插军麾。 南海残铜柱,东风避月支。 故山迷白阁,秋水隐黄陂。 不敢要佳句,愁来赋别离。 偶 题(李商隐) 小亭闲眠微醉消,山榴海柏枝相交。 水文簟上琥珀枕,傍有堕钗双翠翘。 清月依微香露轻,曲房小院多逢迎。 春丛定见饶栖鸟,饮罢莫持红烛行。 偶 题(张耒) 相逢记得画桥头,花似精神柳似柔。 莫谓无情即无语,春风传意水传愁。 春水长流鸟自飞,偶然相值不相知。 请君试采中塘藕,若道心空却有丝。 偶题三首(朱熹) 【其一】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其二】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其三】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偶 题(张良臣) 谁家池馆静萧萧,斜依朱门不敢敲。 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 偶 题(道济) 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论钱。 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 偶题(温庭筠) 微风和暖日鲜明,草色迷人向渭城。 吴客卷帘闲不语,楚娥攀树独含情。 红垂果蒂樱桃重,黄染花丛蝶粉轻。 自恨青楼无近信,不将心事许卿卿。 4.魏源的《秋日偶题》的诗句是什么魏源的《秋日偶题》的诗句是:传舍官如住寺僧,半年暂住此荒城。 湖边无处看山色,但爱千家带雨耕。 1:作者介绍:魏源(1794~1857) 名远达,字默深。 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生于湖南邵阳,咸丰七年三月一日(1857年3月26日)殁于杭州。 湖南邵阳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全家迁居江苏扬州新城。 道光进士,官至知州。学识渊博,著述很多,主要有《书古微》、《诗古微》、《默觚》、《老子本义》、《圣武记》、《元史新编》和《海国图志》等。 《海国图志》是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一部,也是他作为地理学家的代表作。该书有50卷本、60卷本和百卷本三种。 他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为基础,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编成50卷本,道光二十七年(1847)扩充为60卷本,次年徐继畲的《瀛环志略》问世,魏源吸取该书和其他资料,于咸丰二年(1852)增补为100卷本。《海国图志》内容丰富,记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军事和科学技术,乃至宗教、文化等情况,并附有世界地图、各大洲地图和分国地图等。 此书旨在唤起国人,学习外国的长技,兴利除弊,增强国力,抵抗外来侵略。它与成书时间相近的《瀛环志略》是中国学者编写的最早的两部世界地理著作。 2:诗文翻译:秋日偶题 清魏源 传舍官如住寺僧, 半年暂住此荒城。 湖边无处看山色, 但爱千家带雨耕。 病牛 宋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 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 3:相似作品: 作品名称《秋日偶题》作 者杜牧 荷花兼柳叶,彼此不胜秋。 玉露滴初泣,金风吹更愁。 绿眉甘弃坠,红脸恨飘流。 叹息是游子,少年还白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