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翻译

1.帮忙翻译下人间词话中这两段,好的可以加分,急

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吴文英可学,幼安不可学也。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1)”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

译文

姜夔的词格调高而感情平淡,陆游有豪气冲天而缺少韵味。大概能够和北宋一比高下的,只有辛弃疾了 ,近代的人都效法南宋而继承北宋的词,因为南宋的词可学而北宋的词不可以学。学习南宋的人不效法姜夔,而是效法 吴文英,因为姜夔,吴文英可学, 辛弃疾不可学。学 辛弃疾大都是效法他的粗犷,滑稽。因为他的粗犷和滑稽可以学,好的地方学不到,辛弃疾的长处,在于性情,有境界,就是用气象论说,也有“纵横于波涛,直干云霄的”气势。 岂是我们后世这些龌龊小生所能比拟的?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译文

四言有弊端而出现了楚辞,楚辞有弊端而出现五言,五言有弊端而出现了七言,古诗有弊端而有律诗 。律诗有弊端而有词。一种文体通行久了,很多人参加写作,自然成了俗套。所以 放弃在种文体而作其他的文体。以此来街解脱这束缚。一切文体之所以开始时繁盛而最后衰败,都是这个原因。以前说文学是后来写的不如前面作的,我不敢认同。但就一种文体来说,则这种说法是没错的。

2.翻译王国维《人间词话》四十三

南宋的词人,姜夔的词有格调而感情平淡,陆游的词有气势但缺少韵味。

其中能够与北宋词人一比高低的,只有辛弃疾一人了。近人把南宋当作自己的祖宗,却把北宋当作远祖进行迁移,这是因为南宋的词易学,而北宋的词难学的缘故。

学南宋词的人,不是师从姜夔就是吴文英,这是因为他们两个的词易学,而辛弃疾的词难学的缘故。也有学辛弃疾的人,全部学他的粗犷和滑稽,因为这些东西易学,而真正的精髓难学。

辛弃疾的精髓,在于有性情、有境界,如果从气象来说,也有“傍素波干青云”的气概,这哪是后人当中那些龌龊的小辈所能比拟的呢?。

3.古文在线翻译

这是王国维的话吧。

辨述“入”与“出”的关系。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通俗讲就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意思。①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②对于宇宙和人生,要观察、体会、了解、领悟,便要“入乎其内”,到生活中去。人人都能观察,但是,常人之眼有时看不到,看不透,或看到了说不出来,没有提炼的能力。

有心之人则能静观,能观照,能突破自身狭隘的眼光,能出乎其外,站得更高,能将客体的本性体察、领悟出来,这就是天才的“内美”。同时,待物化的艺术境界,即在审美主体(艺术创作家)蕴藏形成的第二自然、第二人生和第二之我需要用艺术形式、手法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在于审美主体驾驭艺术形式、艺术手法的能力,这种能力有高有低,这便决定作者在“出乎其外”时能否高致。

因为作者心中的意象是观物、观情的辩证统一,达到最高的境界,有时稍纵即逝,是须臾之物,需用不朽的文字、形体、媒介表达出来。所以艺术创作者既要超以象外,轻视外物,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要重视外物,情景相融为一体,能与花鸟共忧乐。

王国维评论说:“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分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

4.古文在线翻译

这是王国维的话吧。

辨述“入”与“出”的关系。

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通俗讲就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意思。

①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②对于宇宙和人生,要观察、体会、了解、领悟,便要“入乎其内”,到生活中去。人人都能观察,但是,常人之眼有时看不到,看不透,或看到了说不出来,没有提炼的能力。有心之人则能静观,能观照,能突破自身狭隘的眼光,能出乎其外,站得更高,能将客体的本性体察、领悟出来,这就是天才的“内美”。

同时,待物化的艺术境界,即在审美主体(艺术创作家)蕴藏形成的第二自然、第二人生和第二之我需要用艺术形式、手法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在于审美主体驾驭艺术形式、艺术手法的能力,这种能力有高有低,这便决定作者在“出乎其外”时能否高致。

因为作者心中的意象是观物、观情的辩证统一,达到最高的境界,有时稍纵即逝,是须臾之物,需用不朽的文字、形体、媒介表达出来。所以艺术创作者既要超以象外,轻视外物,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要重视外物,情景相融为一体,能与花鸟共忧乐。

王国维评论说:“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分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

5.翻译:古文

“入”与“出”的关系。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① 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② 诗人对于宇宙和人生,要观察、体会、了解、领悟,便要“入乎其内”,到生活中去。人人都能观察,但是,常人之眼与诗人之眼不相同,常人之眼有时看不到,看不透,或看到了说不出来,没有提炼的能力。

诗人之眼则不同,他能静观,能观照,能突破自身狭隘的眼光,能出乎其外,站得更高,“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他能排斥私欲、功利等障碍,能将客体的本性体察、领悟出来,这就是诗人天才的“内美”,具有这种崇高的人格和素质,才能出,故能观。同时,待物化的艺术境界,即在审美主体(作家)蕴藏形成的第二自然、第二人生和第二之我需要用艺术形式、手法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在于审美主体驾驭艺术形式、艺术手法的能力,这种能力有高有低,这便决定作者在“出乎其外”时能否高致。

因为作者心中的意象是观物、观情的辩证统一,达到最高的境界,有时稍纵即逝,是须臾之物,需用不朽的文字表达出来。所以作者既要超以象外,轻视外物,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要重视外物,情景相融为一体,能与花鸟共忧乐。

王国维评论说:“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分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

③这里所讲的格、情、气、韵是格调、性情、音韵、气象,四者能烘托出“境界”。因此,境界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深邃的感情,能反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王国维举周邦彦的《苏幕遮》咏荷的词,其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评说:“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①另外,他举冯延己的《南乡子》咏草的词,其中有“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他评说:“‘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若也。”

②这两幅图画,通过语言、色彩、线条充分表现了荷和青草的内在的本质力量,能得荷之神理,摄春草之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心境,这便是善入善出的典型例句。

6.人生三境界翻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 没有对目标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

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 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

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 关于王国维的这“三境界”妙论,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很多人也将其引申到其他很多领域,如企业管理,营销,研发等,给人深刻的启发。

以上三句词分别摘自晏殊【蝶恋花】,柳永【凤栖梧】和辛弃疾【青玉案】。 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柳永【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