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和钓鱼有关系的诗句

1.与钓鱼有关的诗词

小儿垂钓诗词全文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

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

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鉴赏:

这首诗注重塑造形象,贴近生活,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④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2.有关钓鱼的诗句有哪些

1、《钓鱼湾》 唐代:储光羲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译文: 垂钓在春天的绿水湾,春已深杏花盛开纷繁。潭水澄澈疑心水清浅,荷叶摇动才知鱼游散。

直到日暮等待知心人,系上小船停靠绿杨岸。 2、《戏题湖上》 唐代:常建 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

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 译文: 一位老者坐在矶头上垂钓,湖里的水上飘浮桃花缓缓流去,然而这一切仿佛与他无关,面对眼前美景,不管有没有鱼上钩。

3、《小儿垂钓》 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4、《淮上渔者》 唐代: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译文: 无边淮河白浪滚滚,白发渔翁以船为家。水边轻风阵阵,渔船随处飘流。

老渔夫刚刚钓得的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在荻花从中忙着吹火饮食。 5、《南池》 唐代:李郢 小男供饵妇搓丝,溢榼香醪倒接罹。

日出两竿鱼正食,一家欢笑在南池。 译文: 小男孩准备鱼饵,妻子搓丝准备做钓鱼线,丈夫倒裹头巾,身旁满满一壶浊酒飘出浓浓的香气。

太阳升起两竿高了,正是鱼儿觅食的时候,咬钩的鱼一条接着一条。一家人欢欢喜喜在南池继续垂钓。

3.与钓鱼相关的古诗词或者古文有哪些

古文:

《钓鱼记》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分别坐在石头两旁。)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无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眨眼。),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敢记。

翻译:

我曾经独自漫步过溪流,(看见)有两位老人分别坐在(一块)石头的两旁钓鱼,其中甲得到的鱼特多,并且很轻易就钓到。乙一天都没有收获。(乙)就扔下钓竿问甲道:“鱼饵相同,钓鱼的溪流也相同,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甲说:“我开始下钩的时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鱼,眼睛不眨,神色不变,鱼忘了(坐这的是)我,所以容易上钩了,您(一心)想到的是鱼,神态(总是)变鱼(自然)就逃离啊,哪里还会有收获呢!”乙按照他教的做,一连钓到几条鱼。

我感叹道:“这意思说到了事物的宗旨,成为哲理了啊!”应该记下来。

古诗:

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4.与钓鱼有关的诗词

1、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翻译: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2、陆游《秋日郊居》 山雨霏微鸭头水,溪云细薄鱼鳞天。

幽寻自笑本无事,羽扇筇枝上钓船。 翻译:山间下着小雨,鸭子的头露出水面,云淡淡的,鱼也跃出水面。

我在幽静处觉得无事可做,于是拿着扇子上船钓鱼。 3、唐·高适《渔父歌》 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

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 翻译:深深的湖边有一个老人,眼睛一直盯着鱼钩看,手一动不动。

世上的人都想知道他的姓名,可是问了他很久也没说话。 4、唐·张志 高适《渔父歌》 西塞山前白骛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西边边塞的山前白鹭飞过,桃花盛开,流水淙淙,池中的鳜鱼也活灵活现。

一个老人身上穿着蓑衣,带着斗笠,刮风下雨都不回家。 5、李白《行路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翻译: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5.写出跟鱼有关的诗句

宋 欧阳修

秋水澄清见发毛,锦鳞行处水纹摇。

岸边人影惊还去,时向绿荷深处跳。

宋 丁谓

劝叶复依蒲,登龙是去途。

何烦垂翡翠,未肯畏鹈鹕。

已负吞舟大,终无涸辙虞。

濠梁宁足乐,相忘在江湖。

池鱼

宋 祝庆夫

方池如鉴碧溶溶,锦鲤游扬逐浪中。

竚看三春烟水暖,好观一跃化神龙。

溪鱼

宋 赵方

溪流渺渺净涟漪,鱼跃鱼潜乐自知。

若逐桃花浪里去,风雷相送入天池。

鱼虾

宋 张耒

一尺盆池数种荷,鱼虾亦解起风波。

尔来未识天池乐,更有鲸鹏奈尔何。

观鱼

宋 杨万里

老夫不柰热,跣足坐瓦鼓。

临池观游鱼,定眼再三数。

鱼儿殊畏人,欲度不敢度。

一鱼试行前,似报无他故。

众鱼初欲随,幡然竟回去。

时时传一杯,忽忽日将暮。

时鱼

宋 徐玑

风晴霜气合,沙渚夜鸣榔。

独喜鳞兼细,时看寸有长。

月斜寒动影,水碧静傅香。

可爱渔翁乐,溪梅秋第芳。

观鱼

宋 王令

江渚日夜归,江痕下汀矶。

渔者不自劳,推舟就寒漪。

得鱼乐几多,忽忘身在泥。

未闻任氏风,岂信丝缗非。

子鱼

宋 方岳

桃花水暖正鱼肥,子胀连胞迸腹腴。

黄栗玉燖春寸寸,水晶盐醋粟铢铢。

鲛人泣下甘孥戮,龙析刑淫并孕刳。

老子胸中兵百万,酒船不枉到江湖。

观鱼

宋 崔鶠

小鱼喜亲人,可钓亦可纲。

大鱼自有神,隐见谁能量。

老禅虽无心,施食不肯尝。

时於千寻底,隐见如龙章。

鱼儿

宋 王安石

绕岸车鸣水欲乾,鱼儿相逐尚相欢。

无人挈入沧江去,汝死那知世界宽。

放鱼

宋 王安石

捉鱼浅水中,投置最深处。

当暑脱煎熬,翛然泳而去。

岂无良庖者,可使供七箸。

物我皆畏苦,舍之宁啖茹。

6.又有钓鱼又有写景的诗句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用丝线钓鱼, 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 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

7.有关“在河边悠闲的垂钓”的经典名言或诗句有哪些

1、小儿垂钓 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2、淮上渔者 唐代: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

(浦浦风 一和:浦江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译文 无边淮河白浪滚滚,白发渔翁以船为家。

水边轻风阵阵,渔船随处飘流。 老渔夫刚刚钓得的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在荻花从中忙着吹火饮食。

3、南池 唐代:李郢 小男供饵妇搓丝,溢榼香醪倒接罹。 日出两竿鱼正食,一家欢笑在南池。

译文 小男孩准备鱼饵,妻子搓丝准备做钓鱼线, 丈夫倒裹头巾,身旁满满一壶浊酒飘出浓浓的香气。 太阳升起两竿高了,正是鱼儿觅食的时候,咬钩的鱼一条接着一条。

一家人欢欢喜喜在南池继续垂钓。 4、渔父 唐代:张志和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译文 八九月芦花满天飞,南溪老人垂钓回来。

秋天的山从隐约映入眼帘,野艇靠着栏杆隐约可见。 拿着鱼竿寻找着小路,对着斜阳梳着白发。

反而是商山四皓多管闲事,为皇太子定夺是非正误。 5、钓鱼湾 唐代:储光羲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译文 垂钓在春天的绿水湾,春已深杏花盛开纷繁。 潭水澄澈疑心水清浅,荷叶摇动才知鱼游散。

直到日暮等待知心人,系上小船停靠绿杨岸。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