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丛花令宋词结尾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用意你请简要分析】是张先的吗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是借用了李贺《南园》“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之句,这几句翻用了李贺的诗意,说怀着深深的怨恨,细细的想自己的身世,甚至还不如嫣香飘零的桃花杏花,它们在自己的青春快要凋谢的时候还懂得嫁与东风,有所归宿,自己却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磨青春.说“桃花杏花”,言外隐隐有怨自己未能抓住“嫁东风”的时机.一致无所归宿的意思.而深一层看,还是由于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就越发显得“沉恨细思”四个字的分量.而此人也应为这几句词被称为“桃杏嫁东风郎中”.。 2.一丛花令张先的解释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poem/0/poem_4117.shtml ①穷:尽,这里有了结之意。 ②引:招致。 ③桡:船桨。这里引申为船。 桡:一作“桥”。 【评解】 这首词写的是闺中人春日登楼引起的相思与愁恨。 上片写别后愁怀;下片是回忆当 年。最后三句借羡慕桃杏犹解嫁东风,叹息人不如物。 词中以桃杏喻人,以无情比有情, 设想新颖,颇有艺术魅力。 【集评】 刘逸生《宋词小札》:这首《一丛花》,比较深刻地体贴了少女的心情,反过来衬 托自己对她的怀念,却是写得很成功的。 范公偁《过庭录》:子野郎中《一丛花》词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 风。”一时盛传。 永叔尤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至都谒永叔,阍者以通, 永叔到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 ----------------------- 此词写一位女子在她的恋人离开后独处深闺的相思和愁恨 。词的结尾两句,通过形象而新奇的比喻,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对青春的珍惜、对幸福的向往 、对无聊生活的抗议、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起首一句,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离别、体验过多次伤高怀远之苦以后 ,盘郁萦绕在胸中的感情的倾泻。 它略去了前此的许多情事,也概括了前此的许多情事。 起得突兀有力,感慨深沉。第二句是对“几时穷”的一种回答,合起来的意思是伤高怀远之情之所以无穷无尽,是因为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比真挚的爱情更为浓烈的缘故。 这是对“情”的一种带哲理性的思索与概括。这是挟带着强烈深切感情的议论。 以上两句,点明了词旨为伤高怀远,又显示了这种感情的深度与强度。 接下来三句,写伤离的女主人公对随风飘拂的柳丝飞絮的特殊感受。 “离愁 ”,承上“伤高怀远”。 本来是乱拂的千万条柳丝引动了胸中的离思,使自己的心绪纷乱不宁,这里却反过来说自己的离愁引动得柳丝纷乱。 这一句貌似无理的话,却更深切地表现了愁之“浓”,浓到使外物随着它的节奏活动,成为主观感情的象征 。这里用的是移情手法 。 而那蒙蒙飞絮 ,也仿佛成了女主人公烦乱 、郁闷心情的一种外化。“千丝”谐“千思”。 上片末三句写别后登高忆旧。尤言:想当时郎骑着嘶鸣着的马儿逐渐远去,消逝在尘土飞扬之中,今日登高远望,茫茫天涯,又要到哪里去辩认郎的踪影呢?“何处认”与上“伤高怀远”相呼应。 过片上承伤高怀远之意,续写登楼所见。“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说不远处有座宽广的池塘,池水溶溶,鸳鸯成双成对地在池中戏水,小船来往于池塘南北两岸。这两句看似闲笔,但“双鸳”二字既点出对往昔欢聚时爱情生活的联想又见出今日触景伤怀、自怜孤寂之情。 说“南北小桡通”,则往日莲塘相约、彼此往来的情事也约略可想。 下片三 、四、五句写时间已经逐渐推移到黄昏,女主人公的目光也由远而近,收归到自己所住的楼阁。 只见梯子横斜着,整个楼阁被黄昏的暮色所笼罩,一弯斜月低照着帘子和窗棂。这虽是景语,却隐隐传出一种孤寂感。 “又还是”三字,暗示这斜月照映画阁帘栊的景象犹是往日与情人相约黄昏后时的美好景象,如今景象依旧,而自从与对方离别后,孑然孤处,已经无数次领略过斜月空照楼阁的凄清况味了。这三个字,有追怀,有伤感,使女主人公由伤高怀远转入对自身命运的沉思默想。 结拍三句化用李贺《南园》诗中“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之句,说怀着深深的怨恨,细细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还不如嫣香飘零的桃花杏花,她们在自己青春快要凋谢的时候还懂得嫁给东风,有所归宿 ,自己却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 。说“桃杏犹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东风 ”的时机 ,以致无所归宿。 而从深一层看,这是由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而造成的,从中显出“沉恨细思”四个字的分量。这几句重笔收束,与一开头的重笔抒慨铢两相称。 词中“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句,使作者获得了“桃杏嫁东风”的雅号。张先的许多艳词都是感情浅薄的,而此词却情真意切,无论在思想方面还是在艺术方面都值得永远为人称道。 (部分诗词没有注释,我们正在完善,请谅解!)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 详文参考:/poem/0/poem_4117.shtml。 3.“一丛花令”这首词如何鉴赏开篇第一句,便用重笔直接抒慨:“伤高怀远几时穷? ”这是在饱受长期的别苦、品尝过多次伤高 怀远之苦以后,郁积心中的愁苦情感的倾泻。 它略去了之前的许多情事,但也概括了之前的许多情 事。起句突兀有力,情盛浓郁。 紧接着一句“无物似情浓”,是对“几时穷”的一种回答:伤高怀远之悲的蔓延无边,就是因为世 上没有任何事情比热烈的恋情更为浓厚了,这是对“情”的一种带哲理性的思索与概括。 它是议论, 但由于饱含着浓郁深沉的情感,故显得深刻动人。 以上两句,点明了全词的基本内容,即伤高怀远, 又表明了此种情感的浓度与强度,是全篇的一个总括。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离愁”,承上之“伤高怀远”。这两句描写伤别的佳人 对随风飘拂的柳丝飞絮的特殊感受。 本来是随风乱飘的万千丝绦触动了胸中的离思,从而使自己 的心绪也纷乱不宁,这里却反过来说是自己的伤别导致柳条乱拂。仿佛无理,却更深切地表现了愁 之“浓”,浓到愁亦可影响他物,成为主观感情的象征。 而那濛濛飞絮,也仿佛成了女主人公烦乱、愁 苦内心的外物象征。 “千丝”谐“千思”,“更”字应上“正”字,这是加一倍写法。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这三句写别后登高,回忆昔日情郎远去时的景象:当时你 骑着昂嘶踏蹄的骏马,渐渐消逝在飞扬的尘土之中,今日登高远望,可茫茫天涯,究竟要到哪里去辨 认你的身影呢?此处的“何处认”与上“伤高怀远”相呼应。 下阕仍承伤高怀远,续写登楼所见。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附近有一个水面广阔的 池沼,鸳鸯成双成对地在池中戏水,小舟游荡在池沼南北的岸边。 这两句看似闲笔,但说“双鸳”,则 所触发的对两人过去聚首时爱情生活的联想以及今日触景伤怀、自怜孤寂之情亦隐然可见;说“南 北小桡通”,则往日莲塘相约、互相见面的情事也大致可以想象出来了。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时间已至日落时分,女主人公的目光也由远而近,收归到 自己所住的楼阁。梯子横斜着,整个闺房都被夕阳的残照所笼罩,一弯斜月低照着帘子和窗棂。 这 情景,隐约露出一些寂寞感。“又还是”三字,似乎是暗示这斜月照映画阁帘栊的景象犹是昔日与爱 郎在傍晚时约会的美好景象。 可如今,景象依旧,而人已远飚,只剩下这斜月空照楼阁帘栊了;又似 乎暗示,自从与对方离别后,孑然孤处,已经多次品尝过冷月斜照空楼的凄清滋味了。“又还是”三 字,有追怀,有伤感。 这就使女主人公由伤高怀远转入对自己未来人生的认真思考,引出结尾三 句来。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心中怀着浓浓的恨意,但细想自己的身世,甚至还不如嫣 香飘零的桃花杏花,在自己红颜将随风逝去之时还懂得嫁给东风,有所归宿,自己却只能在这无奈 中消尽青春。说“桃杏犹解”,言外隐约含有叹息自己没能把握“嫁东风”的时机,以致自己无所归 宿。 而深一层看,还是因为自己不能决定命运。这就越发显出“沉恨细思”四个字的分量。 由于这 几句重笔收束,才与一开头的重笔抒慨铢两相称。而作者也由于这些言新意远的警句俊语,被称为 “桃杏嫁东风郎中”了。 4.一丛花令张先的解释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poem/0/poem_4117.shtml ①穷:尽,这里有了结之意。 ②引:招致。 ③桡:船桨。这里引申为船。 桡:一作“桥”。 【评解】 这首词写的是闺中人春日登楼引起的相思与愁恨。 上片写别后愁怀;下片是回忆当 年。最后三句借羡慕桃杏犹解嫁东风,叹息人不如物。 词中以桃杏喻人,以无情比有情, 设想新颖,颇有艺术魅力。 【集评】 刘逸生《宋词小札》:这首《一丛花》,比较深刻地体贴了少女的心情,反过来衬 托自己对她的怀念,却是写得很成功的。 范公偁《过庭录》:子野郎中《一丛花》词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 风。”一时盛传。 永叔尤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至都谒永叔,阍者以通, 永叔到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 ----------------------- 此词写一位女子在她的恋人离开后独处深闺的相思和愁恨 。词的结尾两句,通过形象而新奇的比喻,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对青春的珍惜、对幸福的向往 、对无聊生活的抗议、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起首一句,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离别、体验过多次伤高怀远之苦以后 ,盘郁萦绕在胸中的感情的倾泻。 它略去了前此的许多情事,也概括了前此的许多情事。 起得突兀有力,感慨深沉。第二句是对“几时穷”的一种回答,合起来的意思是伤高怀远之情之所以无穷无尽,是因为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比真挚的爱情更为浓烈的缘故。 这是对“情”的一种带哲理性的思索与概括。这是挟带着强烈深切感情的议论。 以上两句,点明了词旨为伤高怀远,又显示了这种感情的深度与强度。 接下来三句,写伤离的女主人公对随风飘拂的柳丝飞絮的特殊感受。 “离愁 ”,承上“伤高怀远”。 本来是乱拂的千万条柳丝引动了胸中的离思,使自己的心绪纷乱不宁,这里却反过来说自己的离愁引动得柳丝纷乱。 这一句貌似无理的话,却更深切地表现了愁之“浓”,浓到使外物随着它的节奏活动,成为主观感情的象征 。这里用的是移情手法 。 而那蒙蒙飞絮 ,也仿佛成了女主人公烦乱 、郁闷心情的一种外化。“千丝”谐“千思”。 上片末三句写别后登高忆旧。尤言:想当时郎骑着嘶鸣着的马儿逐渐远去,消逝在尘土飞扬之中,今日登高远望,茫茫天涯,又要到哪里去辩认郎的踪影呢?“何处认”与上“伤高怀远”相呼应。 过片上承伤高怀远之意,续写登楼所见。“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说不远处有座宽广的池塘,池水溶溶,鸳鸯成双成对地在池中戏水,小船来往于池塘南北两岸。这两句看似闲笔,但“双鸳”二字既点出对往昔欢聚时爱情生活的联想又见出今日触景伤怀、自怜孤寂之情。 说“南北小桡通”,则往日莲塘相约、彼此往来的情事也约略可想。 下片三 、四、五句写时间已经逐渐推移到黄昏,女主人公的目光也由远而近,收归到自己所住的楼阁。 只见梯子横斜着,整个楼阁被黄昏的暮色所笼罩,一弯斜月低照着帘子和窗棂。这虽是景语,却隐隐传出一种孤寂感。 “又还是”三字,暗示这斜月照映画阁帘栊的景象犹是往日与情人相约黄昏后时的美好景象,如今景象依旧,而自从与对方离别后,孑然孤处,已经无数次领略过斜月空照楼阁的凄清况味了。这三个字,有追怀,有伤感,使女主人公由伤高怀远转入对自身命运的沉思默想。 结拍三句化用李贺《南园》诗中“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之句,说怀着深深的怨恨,细细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还不如嫣香飘零的桃花杏花,她们在自己青春快要凋谢的时候还懂得嫁给东风,有所归宿 ,自己却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 。说“桃杏犹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东风 ”的时机 ,以致无所归宿。 而从深一层看,这是由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而造成的,从中显出“沉恨细思”四个字的分量。这几句重笔收束,与一开头的重笔抒慨铢两相称。 词中“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句,使作者获得了“桃杏嫁东风”的雅号。张先的许多艳词都是感情浅薄的,而此词却情真意切,无论在思想方面还是在艺术方面都值得永远为人称道。 (部分诗词没有注释,我们正在完善,请谅解!)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 详文参考:/poem/0/poem_4117.shtml。 5.张先的<一丛花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丛花令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 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张先词作鉴赏 此词写一位女子她的恋人离开后独处深闺的相思和愁恨。词的结尾两句,通过形象而新奇的比喻,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对青春的珍惜、对幸福的向往、对无聊生活的抗议、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起首一句,是经历了长久的离别、体验过多次伤高怀远之苦以后,盘郁萦绕胸中的感情的倾泻。它略去了前此的许多情事,也概括了前此的许多情事。 起得突兀有力,感慨深沉。第二句是对“几时穷”的一种回答,合起来的意思是伤高怀远之情之所以无穷无尽,是因为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比真挚的爱情更为浓烈的缘故。 这是对“情”的一种带哲理性的思索与概括。这是挟带着强烈深切感情的议论。 以上两句,点明了词旨为伤高怀远,又显示了这种感情的深度与强度。 接下来三句,写伤离的女主人公对随风飘拂的柳丝飞絮的特殊感受。 “离愁”,承上“伤高怀远”。本来是乱拂的千万条柳丝引动了胸中的离思,使自己的心绪纷乱不宁,这里却反过来说自己的离愁引动得柳丝纷乱。 这一句貌似无理的话,却更深切地表现了愁之“浓”,浓到使外物随着它的节奏活动,成为主观感情的象征。这里用的是移情手法。 而那蒙蒙飞絮,也仿佛成了女主人公烦乱、郁闷心情的一种外化。“千丝”谐“千思”。 上片末三句写别后登高忆旧。尤言:想当时郎骑着嘶鸣着的马儿逐渐远去,消逝尘土飞扬之中,今日登高远望,茫茫天涯,又要到哪里去辩认郎的踪影呢?“何处认”与上“伤高怀远”相呼应。 过片上承伤高怀远之意,续写登楼所见。“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说不远处有座宽广的池塘,池水溶溶,鸳鸯成双成对地池中戏水,小船来往于池塘南北两岸。这两句看似闲笔,但“双鸳”二字既点出对往昔欢聚时爱情生活的联想又见出今日触景伤怀、自怜孤寂之情。 说“南北小桡通”,则往日莲塘相约、彼此往来的情事也约略可想。 下片三、四、五句写时间已经逐渐推移到黄昏,女主人公的目光也由远而近,收归到自己所住的楼阁。 只见梯子横斜着,整个楼阁被黄昏的暮色所笼罩,一弯斜月低照着帘子和窗棂。这虽是景语,却隐隐传出一种孤寂感。 “又还是”三字,暗示这斜月照映画阁帘栊的景象犹是往日与情人相约黄昏后时的美好景象,如今景象依旧,而自从与对方离别后,孑然孤处,已经无数次领略过斜月空照楼阁的凄清况味了。这三个字,有追怀,有伤感,使女主人公由伤高怀远转入对自身命运的沉思默想。 结拍三句化用李贺《南园》诗中“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之句,说怀着深深的怨恨,细细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还不如嫣香飘零的桃花杏花,她们自己青春快要凋谢的时候还懂得嫁给东风,有所归宿,自己却只能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说“桃杏犹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东风”的时机,以致无所归宿。 而从深一层看,这是由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而造成的,从中显出“沉恨细思”四个字的分量。这几句重笔收束,与一开头的重笔抒慨铢两相称。 词中“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句,使作者获得了“桃杏嫁东风”的雅号。张先的许多艳词都是感情浅薄的,而此词却情真意切,无论思想方面还是艺术方面都值得永远为人称道。 6.思妇词和闺怨词的区别 老是分不清,我写的思妇词但是答案是闺怨词思妇诗(词)和闺怨诗(词)的区别: 1、外延不同。 闺怨诗(词)表现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外延广泛,包括思妇诗与怨妇诗在内。 思妇诗(词)表现已婚妇人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2、内涵不同。 思妇诗(词)以思念为主,将意象都集中在对丈夫的关切上。最典型的是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为了能梦见丈夫,都要把吵人的黄莺儿打走。 闺怨诗(词)则以愁怨为主,将意象都集中在自己的愁绪、哀怨上。 张先的《一丛花令》,从最后一句“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看,女主人公怨叹自己未能抓住“嫁东风”的时机,以致无所归宿。证明她还是待字闺中的少女。词中的意象飞絮、嘶骑、征尘、双鸳池沼、画阁、斜月帘栊、桃杏、东风等,都是用来表达自我的愁怨,因此,这是一阕 “闺怨词”。 7.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曾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伤别念远的闺怨词。此词用[url data-subLemmaId="8114475"]白描手法表现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上阕直抒胸臆,突出伊人的离恨。“无物似情浓”这一比喻,将抽象的“浓情”强调到世间无物可比的程度,更将离恨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也表达出愁思的迷离纷扬,无处不在,突出思妇念远的真情和执著。下阕集中写思妇念远的痴情。 “双鸳”与“斜月”勾出无限的忧思。全词用语精妙,情真意切,凄婉深刻,极富感染力,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