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日月潭的诗句有哪些水分两色处,如有界限;清深见沙,游鳞往来倏忽。 风清云澹、鸟语花香,怡愕忘疲,惜荒芜中无处可列坐而休耳。 十里如画,四时皆春。 摘自---(清)邓传安,"游水里社记-蠡测汇抄" 游之适无过山水,而水中有山尤佳。小洲小渚、一邱一壑,诚不若孤山孤屿、若金若焦耸峙於江湖中者之得大观,顾涛惊浪涌,涉险而游,游者弗畅;往往叹羡澄潭邃谷之为胜境焉。 东征集所谓水沙连者,山在水中者也。其水不知何来,潴而为潭,长几十里,阔三之一。水分丹、碧二色,故名日月潭。珠山矻立潭中,高一里许,围五之。蓝鹿洲喜得一游,比诸武陵人误入桃花源。余慕之十馀年矣;幸因改官东渡,又有事可假而行,诚哉与兹山水有缘也! 於是反自埔里社,停舆而宿,刺舟而游。舟名蟒甲(或曰甲舵),长而狭,盖刳独木所为,有桨无篙,荡漾缓行。水分两色处,如有界限;清深见沙,游鳞往来倏忽。时已初冬,四山青葱如夏。满潭皆菱芡,浮水白莲如内地之六月菊。自北而南,舣舟山后。摄衣披草而登,不数十步,见美人蕉一亩,又见万年菊一亩,红黄相映,俱是蔓生。木果亦天成,石榴已残、林檎尚可食。风清云澹、鸟语花香,怡愕忘疲,惜荒芜中无处可列坐而休耳。 鹿洲所云:番黎绕屿为屋以居、架竹木水上藉草承土为浮田以耕者,府志亦载之,今皆不见;但见庋木水中,傍屿结寮为仓,以方箱贮稻而已。其实番黎不解菑畲,既视膏腴如硗确,又安用此浮田为哉?山麓望潭,不知原委;望远山,不知脉络。欲蹑山顶以得寥廓之观,而草深树密,无路可寻,怅怅而反;仍令刺舟绕屿缓行,以惬幽意。 从舟中望傍屿之寮,悬髑髅累累;据称馘自北港之野番。考乾隆五十二年,水里社番毛天福以助讨林爽文受赏;府志载雍正四年,水沙连社番骨宗作乱残民,巡道吴昌祚讨擒之,搜出头颅八十馀颗;盖后先之顺逆不同矣。彼累累者,番耶?民耶?游者果无戒心,奚庸护卫之挟弓矢耶? 呜呼!台湾乃海中一屿耳,屿之中有斯潭,潭之中又有斯屿,十里如画,四时皆春,置身其闲,幻耶?仙耶?真耶?凡耶?溯鹿洲来游时,於今近百年矣。傥向之凭恃险阻渐次剗削消磨,俾游屐于于而来,欢欣眷恋而不能去,更因造物设施之巧而增以人工,凡山之峙、水之长,皆有崇台、延阁、层梯、曲榭及嘉木、异石、芙蕖、菡萏之点缀,彼江左、浙西诸湖山能独擅其美耶?山水有灵,必不终弃於界外。吾姑记之,以俟后之游者。 2.关于谭字的诗句谭尘春风玉含光,贝叶轻拂唤清风. 谭鸡寂默纱窗静,贝叶轻拂唤清风. 谭间细石隐月色,茜荷才知秋水平. 谭笑万户生春融,金英耀彩晴云外. 谭声清泠似有情,小溪浅浅还无音. 谭自幽幽风轻动,小雨敛迹折灞柳. 谭天玄彻李成斋,小捷风流已俊才. 谭道处,疏梅迎笑,双松延翠.——满江红 徐鹿卿 谭麈生风霏玉屑,津津.爽气冷然欲浸人.——南乡子 姚述尧 谭笑在岩廊,人人尽所长.——奉和司空裴相公中书即事通简旧僚之作 (刘禹锡) 谭馀云出峤,咏苦月欹空.——九江送方干归镜湖 曹松 谭鸡寂默纱窗静,梦蝶萧条玉漏长.——秋夕书怀呈戎州郎中 刘兼 谭哥昔日,赡养家缘,积孽有若山丘.——神仙灿 谭处端 谭马丘刘四绝.好弱各无分别.——无梦令 马钰 谭马丘刘,专专卓个庵儿住.——万年春 宁解元许却庵门以词督之 马钰 谭仙通正.悟彻长真修玉性.马钰山侗.豁豁洋洋似害风.——四仙韵 马钰 谭公急.急迎物外逍遥客.逍遥客.专来缘化,幸无阻隔.——蓬莱客 赠*山前谭二翁 马钰 谭凤刘郝云霞友.自在逍遥闲走.——桃源忆故人 寄谭刘郝三师友 马钰 谭风偏喜王三父,夙世良缘.休更推延.妻恶儿嫌出世*.——采桑子 赠获嘉王法师(原无调名兹据律补)谭处端 3.描写日月潭的诗句日月潭 明珠璀璨日月潭,碧绿湖水源玉山. ��岛东湖面如圆日,西南湖似弯月潭. ��天然淡水波滔碧,跃水鱼虾泛波澜. ��阿里玉山绕湖泊,峦峰叠嶂青龙山. ��平均水深三十米,水面九百多公顷. ��珠子屿改光华岛,潭似翡翠如水晶. ��潭宽四面山翠绿,景色湖光彩霞天. ��繁茂植物动物盛,百鸟衍生孔雀园. ��开屏孔雀迎游客,胜景环绕潭湖边. ��文武庙与玄光寺,涵碧楼及塔慈恩. ��崇文庙里祀孔子,重武庙中祭关公. ��山麓古迹玄光寺,玄奘高僧闪金光. ��清静雅致涵碧楼,西式洋楼半山岗. ��高楼览景凭栏望,尽观日月潭阔宽. 一千三百级石阶,登上玄奘寺庙观. ��民族法师金匾额,玄奘佛骨塑金身. ��青年活动乐中心,日月谭连德化村. ��青山翠竹大自然,水秀山清黛山岚. ��天空蔚蓝飘白云,烂漫山花春盎然. ��奇花异草香百蕊,燕翔湖上山莺声. ��湖上游艇破碧浪,潭阔任舟远帆征. ��诗情画意潭日月,雅士骚客诗词吟. 八大景观冠宝岛,日月潭显别致新. 悠闲旅游其妙处,吸收日月精华英。 4.描写小雨时日月谭的句子日月潭四周青山环抱,山峦层叠,水映着山,湖面宛似一个巨大的碧玉盘,日月潭美景如画,春夏秋冬,晨昏晴雨,景色变幻无穷。尤其是秋天夜晚,湖面轻笼着薄雾,明月倒映湖中,景色更为佳丽动人。日月潭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四周是一座座长满绿树的山,而湖水又静静的,蓝蓝的,像一面镜子,反周围的山色倒映在湖里。另外,一年四季,早晨晚上,映在湖里的景色也不一样,变来变去,就像传说中的仙境。 今天,我终于有机会能一睹日月潭美丽的风姿了。一路上,我兴奋不已,眼巴巴地望着窗外,盼着能早点到达景点。 “终于到了!”我大叫起来。因台风刚过,受台风尾的影响,外面一直下着大雨,整个景区都笼罩在雨雾之中。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游览的兴致。 我们穿上雨衣下车,一边雨中漫步,一边欣赏着雨中的日月潭。啊!空气格外清新,山上的树被雨水冲洗得特别干净,每一片树叶都显得格外的青翠和精神,抖动着身体,看样子他们这个澡可洗得够痛快的! 日月潭就像一位娴静的少女,静静地等着我们到来。往远处望去,山哇,树哇,都被雨雾笼罩着,就好像披上了一层轻纱,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湖水虽在雨中,也许是群山环抱或是雾的原因,却看不到一点波纹,平静得很。远处的云雾慢慢地弥漫着,整个日月潭就仿佛仙境一般。我心想:日月潭是不是神仙住的地方?雨中的日月潭透着一股神秘的气息,让人不敢也不忍打破这份宁静。 雨渐渐小了,我登高眺望日月潭,隐约看见“日潭”和“月潭”依稀轮廓。只可惜不能坐船近距离地看看光华岛,下次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 雨中的日月潭真美呀! 5.小石潭记中体现小石潭小的句子有哪些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小石潭的构成、形状有何特点?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知识扩展:1、主题: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2、写法:课文多角度描绘景物,精美异常,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是点,由面到点,有序地体现了作者的感知。②远近交错。 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潭西南而望”是远,“坐潭上”是近,远远近近,多层次地展示了小潭的景致。③动静互衬。 如写鱼:“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④虚实相生。 如写水:“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纯粹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历历在目,则水澄澈透明,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3、用简明扼要的词语概括各段的大意。 第1自然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概貌。第2自然段:写潭水及水中的游鱼。 第3自然段:写小石潭的水源。第4自然段:写四周的环境和气氛。 第5自然段:第5自然段写同游的人。 4、选文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和潭的概貌。 可分两层,开头到“水尤清洌”为第一层,余下的为第二层。 (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 三层,并概括各层意思。 答案: 水尤清洌‖ 为岩‖ 第一层写小石潭被发现的经过,第二层写潭的概貌、石底和石岸,第三层写潭边景物及幽静的环境。) 5、文中依次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依次写了竹、水、石、树、鱼、溪流。 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述的。从发现小石潭写起,接着描写石潭的概貌,抓住石潭形状的特点来描绘,着重写石。 再接着写潭中景物,着意描写鱼河水,动静结合,写近处所件。然后写溪流水源,写““远望”之景。 最后写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写景条理清晰,井然有序,毫不散乱。 另:填空题。本文写景顺序: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6、第一段怎样突出了小石潭“石”的特点? 答案:本段一开始就从侧面突出小石潭“石”的特点, “如鸣佩环”的清越的响声正是由于水击石; “水尤清洌”正是因为小石潭的“全石”结构。 然后作者又从正面描写全石为底,石岸边的坻、屿、嵁、岩等,突出了石潭“石”的特点。 7、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8、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披拂。”作者选取石潭中的水(清)、石(奇)、树(翠蔓)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 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9、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心乐之”的原因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__。 ③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我”发现并寻到小石潭的经过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④小石潭的构成、形状有何特点?(文章取名“小石潭”的缘由是什么?本文名为《小石潭记》,有如下文字可作依据:) 全石的为底 为岩。 ⑤点明小石潭水的特征的句子是水尤清洌 ⑥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潭水清冽的?潭中鱼可百许头 然不动。 ⑦第一段中描写小石潭四周景色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⑧小石潭四周的环境、气氛如何?四面竹树环合 以其境过清 ⑨表明作者坐潭上时的感受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⑩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⑾“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句子是 “水尤清洌” ⑿描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是_________;写其动态的句子是_________。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不理解请追问,理解望及时采纳!(*^__^*)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采纳,~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6.谁有描写潭水的诗句心潮逐浪高。流水心不竞。 水,至清,至美.从一勺,至千里.利人利物,时行时止. 刘禹锡《叹水》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钟口瓜洲一水间,两岸只隔数重山。 日出江花红盛火,春来江水绿如兰。 人是自是长恨水长东。 桃花流水鳜鱼肥。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白毛浮绿水 树荫照水爱晴柔。 一道残阳铺水中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桃化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7.小石潭记中描写山泉的诗句1、闻水声,如鸣佩环。 ——写泉水声音清脆悦耳。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泉水清澈见底。《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原文:小石潭记 唐代: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扩展资料:《小石潭记》解读: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小石潭记》赏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 《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作者简介: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世人称之为“柳河东”、“河东先生”。 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二。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小石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