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唯美的诗句堂前自生竹,堂后自生萱。 烟绵碧草萋萋长。 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坐久风颇愁,晚来山更碧。 起行视天宇,春气渐和柔。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青青屋东麻,散乱床上书。 风悲浮云去,落叶坠我前。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到门不敢提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入门穿竹径,留客听山泉。 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 清夜沈沈动春灼,灯前细雨檐花落。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雨声飕飕催早寒。残花烂漫开何益。 雨中百草秋烂死。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江山十日雪,雪深江雾浓。 徒嗟白日暮,坐对黄云生。 这些都是偶平日读书摘抄的很渺小的一部分,,都是偶喜欢的诗句~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2.题奉晚是人描写昏鸦诗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1、因为天色暗淡,用点更能说明天色微弱的光,而只是可以很清楚的,很清楚当然就光比亮。 2、原文 题奉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3、注释 ①夕晖:夕阳的余晖。 ②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③阑干:栏杆 ④樵渔:这指渔夫和樵夫。 樵,砍柴。 译文 时已晚春,花儿纷纷飘落,有的还扬进了门内,把夕阳的余晖挡在门外。 苍茫暮色中,可以看到几只黄昏时的乌鸦,紧挨着林子飞着。诗人吟罢诗句在栏杆外放目远望,望见樵夫渔子,担柴提鱼,一路归来。 4、简析 首句“花落”写暮春之晚,“昏鸦数点"写乌鸦绕林,距离较远,模糊不清,是傍晚的景色。诗描写诗人读书吟诗后傍晚稍立门外所观之景,外出打渔的人们也相跟着回到村子,村野薄暮时分和谐、静谧。 周敦颐“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在理学上有很大作为。 3.古诗赏析吟余小立阑干外。 2。 诗人描写的是傍晚之景:天色渐暗,傍林而飞的乌鸦离得又很远,看上去就是一个个“点”,用“点”写昏鸦,恰如其分,有水墨画的效果。 【解析】1。 试题分析:本诗所描写的景象,正是乡村暮春的晚景:红日西沉,一位诗人在柴门外驻足远望,他“小立阑干外”,口中吟诗,夕阳在远方就要落下,昏鸦飞过天空,渔夫樵子归来。 这是一幅恬静而又富有生意、和谐的画面,全诗充满宁静而不寂寞的闲适之情。 所以,诗人观景的立足点的诗句为“”。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应该先理解诗歌的内容,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再根据题意,去分析诗人观景的立足点即可。 2。 试题分析:诗人放眼天外,远处暮色苍茫之中,几只归巢的乌鸦正绕着树林盘旋,忽高忽低,时上时下。因距离遥远,又日近黄昏,望去像一个个“点”。 而一个“飞”字一扫开篇的低沉,为晚春的画图增添了生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 点评: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这种试题的答题思路:(1)指出该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