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求点描写水的名言,诗句等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愁。(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唐•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望天门山中借势写水的汹涌的诗句是天门中断楚江开。 意思是: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扩展资料 唐代李白《望天门山》,全诗为: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主题: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天门山。 3.形容水波涛汹涌的词语风起水涌 大风刮起,水波汹涌。 海啸山崩 大海汹涌呼啸,高山崩裂倒塌。形容来势凶猛急速。 惊涛骇浪 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汹涌澎湃 汹涌:洪水猛烈上涌的样子;澎湃: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东海鲸波 东海上的汹涌波涛。比喻来自东方的侵略。 沸沸汤汤 水奔腾汹涌的样子。 骇浪惊涛 骇:使惊怕;涛:大波浪。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怀山襄陵 指洪水汹涌奔腾溢上山陵。 混混沄沄 水流汹涌貌。比喻连续不断。 惊涛巨浪 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同“惊涛骇浪”。 惊涛怒浪 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同“惊涛骇浪”。 骏波虎浪 形容迅猛汹涌的波浪。 汹涌淜湃 波浪翻腾,互相撞击。亦比喻声势浩大,不可阻挡。同“汹涌彭湃”。 4.描写水底暗潮汹涌的诗句《阳光只抵达河流的表面》 作者:于坚 阳光只抵达河流的表面 只抵达上面的水 它无法再往下 它缺乏石头的重量 可靠的实体 介入事物 从来不停留在表层 要么把对方击碎 要么一沉到底 在那儿 下面的水处于黑暗中 像沉底的石头那样处于水中 就是这些下面的水 这些黑脚丫 抬着河流的身躯向前 就是这些脚 在时间看不见的地方 改变着世界的地形 阳光只抵达河流的表面 这头镀金的空心鳄鱼 在河水急速变化的脸上 缓缓爬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