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全先生梦人以诗三篇示之,字皆旁行而不可识。 傍有人道衣古貌,为读其中一篇云:人事且常在,留质悟圆间。 凡四句,觉而忘其二,以告其客苏轼。 轼以私意广之云。 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 不信天形真个样,故应眼力自先穷。 连环已解如神手,万窍犹号未济风。 稽首问公公大笑,本来谁碍更求通。 |
| 这首诗带有一种深邃的哲理性和对人生的思考。乐全先生梦到的诗,以及苏轼的私意广之,都表现出对生活、宇宙、真理的探索和理解。 首句“圆间有物物间空”表现了宇宙的构成,即有形与无形、实物与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岂有圆空入井中”则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无形的空间无法被有形的物体所限制的思想。 “不信天形真个样,故应眼力自先穷”这两句则展示了人类对于宇宙认知的局限性,也反映出苏轼对于事物认知的谦逊和开放态度。 “连环已解如神手,万窍犹号未济风”再度用形象的比喻描述了人生的复杂性和挑战,同时也展示了苏轼面对困难和挑战的乐观和坚韧。 最后的“稽首问公公大笑,本来谁碍更求通”则表达了苏轼对于真理追求的执着和坦然,同时也揭示出一种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对人生的深度思考,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深沉的语言,展示了苏轼对宇宙、人生、真理的独特理解和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