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丙午普觉看梅》

寂寂西岩寺,何人访静来。
重寻旧游地,惟有道师梅。
树蠹应留雪,香清不受埃。
可堪玄鬓改,春已隔年催。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绝句。从题目和诗的内容来看,作者描写的是居住在西岩寺道师的梅花,他似乎在倾诉着梅花的孤寂与美艳。而诗人本人在赞叹梅的品格的同时,又流露出自己的感叹:年光催促,红颜难久,思乡归去。这种亦花亦人,人花相融的笔法,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寂寂西岩寺”,交代寺院环境的冷清,渲染老梅树背景的幽寂。开头就造成一种孤清的意境。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道师已在“黄昏独自愁”了。这愁不是等闲之辈所有的,它却恰恰相反地被安排在一个不是寂寞的环境之中。“何人访静来”,显然,“访静”不是主题,却定下了诗歌的情调。正是这访静,把人们引向下面的“重寻”。 首联定下全诗基调后,下面便是进入正题。颈联“树蠹(dú)应留雪”,“蠹”是蛀虫,这是以物喻人。说梅花有如冰雪般洁白的肌肤,不堪“蠹”蚀。联系到它“香清”未受污染,宁可冻毙于枝头也决不被污染的特点,也是人所共见共知的。这一联极写梅花的高洁。它也使我们想起道士们爱说的“人之所为,皆由天地之性”,而道家又认为“物物有自然”,即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所以这一联实际上是写梅花的自然本性。正因为如此,所以它不受任何污染,也不为尘世所惊扰。 然而,“可堪玄鬓改”,年光催促着红颜凋谢。诗人面对着“重寻旧游地”,感到惆怅不已。“春已隔年催”,没有明说谁在催老红颜,但联系上文来看,“玄鬓”显然是指梅花而并非指诗人自己。这便使全诗的境界升华到一种更高的哲理境界:尽管梅花是如此的超凡脱俗,尽管它为人们所敬仰、所爱慕,可是红颜却总是难久,梅花也有凋谢的时候。这样便从对梅花的吟咏上升到对生命的哲理思考。这种思考又是极为深沉的,耐人寻味。 诗人借助于暮春之夜西岩寺中的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从全诗来看,道家思想给诗人带来了冲淡与哀愁、孤高与落寞。但这种思想上的矛盾恰好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失望。 这首诗的特色是意在言外,寄托深厚。诗人以咏梅自咏,表现了诗人对孤高品格的追求。 这首诗的语言平易近人而又清丽幽雅。从全诗来看,它不事雕琢而富有诗味,娓娓到来如话家常;而意味隽永,又使人百读不厌。 以上是对这首诗的整体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创作背景
《丙午普觉看梅》是宋代诗人刘植所作的一首诗,创作背景与宋代的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宋代,文人雅士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情感抒发。梅花作为冬季的代表性花卉,自然成为了诗人们描绘的对象。 具体到《丙午普觉看梅》这首诗,我们可以推测其创作背景为:诗人刘植在某个冬季,前往普觉寺观赏梅花。被梅花的傲雪凌霜、坚韧不屈的精神所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借以表达自己对梅花的赞美,并抒发个人情感。 以上仅是对《丙午普觉看梅》创作背景的一种推测,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更多相关文献资料。
下一首
《春暮》
相关诗词
  • 1
    [明]
    自我得尔来,忽忽已三载。
    忧乐不相关,贫病安能浼。
    兹辰遇初度,举酒一相洒。
    我貌日就衰,尔颜长不改。
    过此复几时,应知愈不逮。
    观者问为谁,曰我咸疑绐。
    惟余旧亲识,追想为尔拜。
    茫茫天地间,岁月不相待。
    终当委运去,谁亡复谁在。
    谓是无所知,言非亦何解。
    一笑两茫然,浮萍渺沧海。
  • 2
    [宋]
    鳌极开先已降衷,上天下泽礼居中。
    三才义理维持力,万世纲常建立功。
    孔圣法言多纂辑,汉儒师学共修崇。
    经帷讲彻资群彦,克己工夫在广充。
  • 3
    [宋]
    天佑熙朝世产贤,承平旧业至今传。
    莱公少避中元日,潞国同生丙午年。
    翰墨独传千古秘,声名崛在二公先。
    功成野服平园去,要伴灵龟巢碧莲。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