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杂曲歌辞·金殿乐》

入夜秋砧动,千门起四邻。
不缘楼上月,应为陇头人。
作品赏析
好的,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名为《秋夜》,诗人在秋夜中感受到阵阵捣衣声,这声音似乎把千家万户唤醒,使他们为远隔千里的人而感到忧虑。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而是从声音的传播着笔,落笔点题,不落痕迹地引出下联。 颔联两句写得含蓄而有余味。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这催人奋发思乡的砧杵声,会使谁人因动情而叹息、而怅惘,而是含蓄地暗示,让读者自思自得。诗句“不缘楼上月”是说这捣衣声使人思念远人,决不是那明月令人惆怅。而“应为陇头人”是说这声音恐怕是陇头那在家中为亲人赶制寒衣的砧杵声吧! 诗人在这里用委婉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之情。在征人戍边或远行不归的特定背景下,秋夜里的这阵阵捣衣声,无疑给妻子带来一种格外强烈的暗示和刺激,牵动她内心深处思念远方亲人的一缕缕情丝。 全诗写秋夜闻砧声相思之情,但又不直言这是砧声,而说“不缘楼上月”,委婉地表达了因月而生的砧杵之声,不直接说为月所生,而说成是由于楼上月动故而引起的陇头人的捣衣之声。这样写不仅把诗篇推向了更深一层的高峰,而且把诗人怀念远人的深情表达得更加真切、蕴藉。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含蓄出之,不直言秋夜捣衣之声,而是以景结情,以景衬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深切的相思和羁旅的怅怨。诗人通过秋夜闻砧声所引起的种种思绪和联想,从侧面衬托出诗人对远征边塞的将士们的深切关怀和同情。这种手法不仅使诗篇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含蓄隽永。 以上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相关诗词
  • 1
    [唐]
    法师东南秀,世实豪家子。
    削发十二年,诵经峨眉里。
    自此照群蒙,卓然为道雄。
    观生尽入妄,悟有皆成空。
    净体无众染,苦心归妙宗。
    一朝敕书至,召入承明宫。
    说法金殿里,焚香清禁中。
    传灯遍都邑,杖锡游王公。
    天子揖妙道,群僚趋下风。
    我法本无著,时来出林壑。
    因心得化城,随病皆与药。
    上启黄屋心,下除苍生缚。
    一从入君门,说法无朝昏。
    帝作转轮王,师为持戒尊。
    轩风洒甘露,佛雨生慈根。
    但有灭度理,而生开济恩。
    复闻江海曲,好杀成风俗。
    帝曰我上人,为除膻腥欲。
    是日发
  • 2
    [宋]
    昭华夜醮连清曙。
    金殿霓旌笼瑞雾。
    九枝擎烛灿繁星,百和焚香抽翠缕。
    香罗荐地延真驭。
    万乘凝旒听秘语。
    卜年无用考灵龟,从此乾坤齐历数。
  • 3
    [唐]
    我有一腹空谷虚,言之道有又还无。
    言之无兮不可舍,言之有兮不可居。
    谷兮谷兮太玄妙,神兮神兮真大道。
    保之守之不死名,修之炼之仙人号。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若人能守一,只此是长生。
    本不远离,身还不见。
    炼之功若成,自然凡骨变。
    谷神不死玄牝门,出入绵绵道若存。
    修炼还须夜半子,河车般载上昆仑。
    龙又吟,虎又啸,风云际会黄婆叫。
    火中姹女正含娇,回观水底婴儿俏。
    婴儿姹女见黄婆,儿女相逢两意和。
    金殿玉堂门十二,金翁木母正来过。
    重门过后牢关锁,点检斗牛先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