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天以知命,自古岂不然。 桓魋及臧仓,尝毁圣与贤。 後人何蹈之,其事实好还。 君居麻源谷,学礼如郑玄。 声名久已大,籍籍四海传。 昨因丞相举,便谓升云烟。 朅来太学馆,食贫向三年。 忽怀枌榆下,归思独绵绵。 得告许暂注,落莫求楚船。 捋髯沧江上,仰看饥飞鸢。 谁识鵷雏志,闲诵庄叟篇。 喜问里中儿,重到旧林泉。 洗荡俗尘垢,焚烈跨马鞯。 不向世路去,徒取愁肠煎。 鸡豚粗可养,禾黍亦足田。 不惭莎衣虫,以叶自包缠。 |
| 这首诗以一种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表达了对道德和学问的追求,以及对归隐自然的向往。 首段开始就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认知,认为自古以来人们都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接着,诗人通过描述桓魋和臧仓的毁谤行为,表达了对他人毁誉的无视,坚信自己的道路。 接下来的几段,诗人描述了自己在麻源谷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在太学馆的三年生活。他以一种谦虚和感恩的态度对待这一切,同时也表达了对归隐自然的向往。他描述了自己在沧江上捋髯看飞鸢的情景,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诗人的内心深处,有着对权贵的淡漠,对乡野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他希望回到自己的故乡,洗去尘世的烦恼,焚烧马鞯,过上一种简单的生活。他并不追求世俗的荣华富贵,只希望能有鸡豚禾黍为生,过上一种简单而满足的生活。 最后,他以莎衣虫自喻,表示自己愿意接受生活的磨难,不畏艰难,只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人生、道德、学问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它以一种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这种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