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钵囊已妥何山夏,千顷堂前又饱参。 仙裹未须求七七,禅中聊共说三三。 远师今日宜同社,弥勒它年可共龛。 不见生公讲经处,至今花雨落毵毵。 |
| 这是一首优美的诗,它以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禅修的场景,表达了对禅修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首联“钵囊已妥何山夏,千顷堂前又饱参”,诗人描绘了禅修者在何山夏的山中,安稳地安置了钵囊,开始了禅修的生活。千顷堂前,他们再次投入参悟之中。这里,“饱参”一词,表达了禅修者对禅修的深入和执着,他们不断地参悟,不断地体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 颔联“仙裹未须求七七,禅中聊共说三三”,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禅修的理解。在仙界,我们不必过于追求七七成仙,而在禅修中,我们可以一起谈论三三的道理。这里的“七七”和“三三”都是佛教中的数字象征,七代表轮回的七个阶段,三代表三界。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对禅修的理解和尊重,认为真正的修行并不在于追求外在的形式和目标,而在于内心的体验和领悟。 颈联“远师今日宜同社,弥勒它年可共龛”,诗人描绘了禅修者之间的社群关系。他们应该像远师一样,共同修行,共同进步。弥勒是佛教中的未来佛,诗人以此比喻未来的修行境界。这里表达了禅修者之间的互助和共同进步的精神。 尾联“不见生公讲经处,至今花雨落毵毵”,诗人以生公讲经的典故作为结尾。生公是佛教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讲经的方式传播佛法,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诗人以生公讲经处为背景,表达了对禅修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待。花雨落毵毵的景象,既是对禅修环境的描绘,也是对禅修者内心世界的象征,他们如花雨般洒落智慧的光芒。 整首诗充满了对禅修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通过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禅修的理解和尊重。诗人在描绘禅修场景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禅修者之间的互助和共同进步的精神的赞美。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人感受到禅修的魅力和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