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十五日过小孤山》

沃野迥千里,岿然突孤标。
崖分势亦裂,江静影频摇。
栖鹘巢何险,盘柯冻不凋。
吾行足观览,未觉客程遥。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并表达个人感受的五言律诗。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赏析: 首联“沃野迥千里,岿然突孤标。”描绘了广袤无垠的田野和一座孤峰耸立的景象。“沃野迥千里”一句,使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田野的辽阔,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岿然突孤标”一句,则使用比喻手法,将孤峰比作独立的标志,表现了其巍峨挺拔的气势。 颔联“崖分势亦裂,江静影频摇。”进一步描绘了山峰和江水的景象。“崖分势亦裂”一句,形象地表现了山崖陡峭、险峻的地势,“江静影频摇”一句,则通过江水的静态和倒影的摇动,形成了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 颈联“栖鹘巢何险,盘柯冻不凋。”通过对鹘鸟和树木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艰险和严寒。“栖鹘巢何险”一句,以鹘鸟的巢穴比喻环境的险恶,“盘柯冻不凋”一句,则通过树木的坚韧不拔,表现了自然界的顽强生命力。 尾联“吾行足观览,未觉客程遥。”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景色的赞叹和个人感受。“吾行足观览”一句,表现了作者对于自然景色的欣赏和陶醉,“未觉客程遥”一句,则表达了作者沉浸于美景中,忘却了旅途的遥远和疲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个人感受的表达,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生命的坚韧,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张栻的《十五日过小孤山》的创作背景涉及到他的人生经历以及宋代的政治环境。首先,张栻是一位南宋理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次,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宋金战争有关,当时南宋朝廷面临着外敌入侵的威胁,国家处于危难之中。而小孤山作为长江天险,自然成为了抗金战争的重要阵地。 综上所述,张栻的《十五日过小孤山》是在南宋抗金战争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相关诗词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