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烧香为后山,展像拜太虚。 谁能作九原,候虫吊寒墟。 |
|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寂静、肃穆的祭拜场景,通过烧香、展像等动作,表达了对先辈或神祇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人去楼空、世事无常的悲凉之感。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通过对祭祀场面的描绘,引发人们对生命、历史和传统的思考。 首句“烧香为后山”,以烧香这一动作开篇,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后山”一词,可能指祭祀的场所,也可能指先辈或神祇安息的地方。通过“烧香”这一动作,表达了诗人对先辈或神祇的敬仰和纪念之情。 次句“展像拜太虚”,通过“展像”这一动作,进一步展现了祭祀的场景。“太虚”一词,可能指天空,也可能指宇宙间的广阔空间。这里用“拜太虚”来表达诗人对神秘而广阔的宇宙的敬畏之情。 第三句“谁能作九原”,运用了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九原”一词,可能指广阔的原野,也可能指墓地。这里用“谁能作九原”来表达诗人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感叹。 结句“候虫吊寒墟”,运用了寓言的手法,通过“候虫”这一形象,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悲凉之感。“寒墟”一词,可能指荒凉的废墟,也可能指寂静的墓地。这里用“候虫吊寒墟”来形容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凉。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通过对祭祀场面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历史和传统的思考。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人去楼空、世事无常的悲凉之感,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