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送僧之越》

江柳絮濛濛,游方入剡中。
山藏神禹穴,草长越王宫。
线衲春沾雨,蒲帆晓趁风。
禅心已无碍,去住本来同。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且含意深远的诗。诗的主题在描述一个游历在山水之间的行者,他的内心充满禅意,对自然的观察细致入微,无论去处还是归来,心境并无差别。 首联“江柳絮濛濛,游方入剡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江边的柳絮飘飘洒洒,迷离了视线,诗人游方至此,进入了剡中这个地方。这一联的意象悠远,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江南春天的韵味。 颔联“山藏神禹穴,草长越王宫。”,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神禹穴指中国古代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留下的洞穴,越王宫则是春秋时期越国的王宫。这两个典故的运用,让诗中的山水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颈联“线衲春沾雨,蒲帆晓趁风。”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形象和他的旅途。线衲暗示他身着僧衣,春沾雨则描绘了春天的雨水湿润了衣物。蒲帆晓趁风则表现了诗人趁早风扬帆前行的场景。 尾联“禅心已无碍,去住本来同。”则是诗人表达他的禅心感悟。他的心境已经无障碍,无论去处还是归来,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这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深深敬畏,也体现了他的禅心境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美丽的意象描绘了自然景色,以历史典故丰富了文化内涵,再以禅心感悟提升了诗的意境,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
创作背景
《送僧之越》是明朝诗人陈汝言的一首诗。创作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二是社会历史背景。 从诗人个人经历和情感来看,陈汝言生性喜爱山水,常常通过游历自然来寻求心灵的宁静和启发。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在《送僧之越》中,他通过描写僧人离去的场景,表达了对友情、离别和人生道路的感慨。 从社会历史背景来看,明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逐渐扩大,许多文人墨客与僧侣交往密切,互相交流思想和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送僧之越》可以说是反映了当时文人与僧侣之间的交往和情感。 综上所述,《送僧之越》的创作背景是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以及社会历史背景的交织。通过这首诗,陈汝言表达了对友情、离别和人生道路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与僧侣之间的交往和情感。
相关诗词
  • 1
    [唐]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 2
    [唐]
    此生披衲过,在世得身闲。
    日午游都市,天寒往华山。
    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
    仙掌云边树,巢禽时出关。
  • 3
    [唐]
    大内曾持论,天南化俗行。
    旧房山雪在,春草岳阳生。
    晓了莲经义,堪任宝盖迎。
    王侯皆护法,何寺讲钟鸣。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