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啄木吟》

志非啄木在啄虫,利觜似染虫血红。
木外无虫虫在中,外视一啄殊不空。
人嗟木皮遭啮毁,岂知虫多木心死。
木心无蠹木乃荣,安得去国之蠹如此觜。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以啄木鸟为题材的诗歌,诗人通过对啄木鸟的描述,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讽刺。 首联“志非啄木在啄虫,利觜似染虫血红”,描述了啄木鸟的本职工作,即啄虫。其中,“志非啄木”强调了啄木鸟不是为了啄木而啄木,而是为了消灭虫子。“利觜似染虫血红”则形象地描绘了啄木鸟尖锐的嘴巴,以及啄虫时留下的血迹。 颔联“木外无虫虫在中,外视一啄殊不空”,进一步解释了啄木鸟啄木的原因,即虫子藏在树木内部,表面上看不出来。而啄木鸟的“一啄”则是非常准确的,不会白白浪费力气。 颈联“人嗟木皮遭啮毁,岂知虫多木心死”,从人们的角度出发,表达了人们对啄木鸟破坏树木外皮的惋惜之情。但是,诗人通过反问的语气,提醒人们要看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即虫子多了会导致树木内部的死亡。 尾联“木心无蠹木乃荣,安得去国之蠹如此觜”,则是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讽刺。诗人通过比喻,将国家内部的蠹虫比作啄木鸟嘴里的虫子,表达了对于国家内部腐败、弊端丛生的愤慨之情。 整首诗以啄木鸟为引子,通过对啄木鸟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讽刺。诗歌语言生动形象,意境深远,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宋自逊的《啄木吟》是一首以啄木鸟为题材的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自然环境:啄木鸟是一种常见的鸟类,它们在森林中生活并靠啄食树木中的虫子为生。诗人可能是在观察啄木鸟的生活习性后,产生了创作灵感。 2. 社会背景:宋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创作非常活跃。诗人可能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通过啄木鸟这个形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3. 诗人经历:宋自逊是一位诗人,他可能在生活中遭遇了一些事情,或者对某些社会现象有所感慨,于是通过《啄木吟》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综上所述,宋自逊的《啄木吟》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自然环境、社会背景以及诗人的个人经历等因素有关。
相关诗词
  • 1
    [宋]
    今晨起何早,盥漱坐南轩。
    啄木响高柳,春渠鸣乱泉。
    悠然此时心,默默谁与言。
    焚香阅素书,濯手开灵篇。
    神爽道自合,体和真亦全。
    萧萧毛发轻,浩气驱昏烦。
    呼童策藜杖,蹑露开中园。
    撷彼杞与菊,归烹助盘飧。
    既饱谁与乐,登高望南山。
    还归酌美酒,兴罢复陶然。
  • 2
    [宋]
    露葵抱蕊未全开,翠竹阴凉蔽绿苔。
    贪看青林飞白鸟,丁丁啄木又惊回。
  • 3
    [宋]
    明日发骊驹,共起为传杯绿。
    十岁女儿娇小,倚琵琵翻曲。
    绝怜啄木欲飞时,弦响颤鸣玉。
    虽是未知离恨,亦晴峰微蹙。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