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稽首仇池翁,归住小有天。 葛公尚远孙,岣嵝丹山传。 道骨亦有种,而今见婵嫣。 大小茅山君,霞襜两联翩。 弟兄对谭道,舌本风雷旋。 嗟哉空山子,妄意身飞翾。 忍饥啮草木,阅岁烹汞铅。 岂知至妙门,端在玄中玄。 知公夙领此,妙契遗蹄筌。 神凝物无疵,合侍虚皇前。 我亦山泽臞,会了区中缘。 灭没望仙鞚,愿言执风鞭。 相将丹丘上,一笑三千年。 |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世外高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道教修行的向往和赞美。诗中的“稽首仇池翁,归住小有天”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位高人的崇敬和赞叹,而“葛公尚远孙,岣嵝丹山传”则介绍了这位高人的身世传承。接下来的“道骨亦有种,而今见婵嫣”则进一步点明了这位高人的道教修行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通过描绘高人弟兄对谭道、舌本风雷旋的场景,展现了这位高人的道教修行的深厚功底。而“嗟哉空山子,妄意身飞翾。忍饥啮草木,阅岁烹汞铅。”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者的艰辛和付出的感慨。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岂知至妙门,端在玄中玄”表达了对于道教修行真谛的理解,而“知公夙领此,妙契遗蹄筌。”则进一步赞扬了这位高人的修行境界。最后的“神凝物无疵,合侍虚皇前。”则是对于这位高人修行成果的总结和赞美。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世外高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道教修行的向往和赞美。同时,诗中也体现了修行的艰辛和付出的精神,以及修行者需要领悟真谛才能够取得成果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