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端午感怀》

曾饮昌阳七十三,老来大布当轻衫。
豫储当采三年艾,缓计空寻六日蟾。
楚俗旧时沉黍恨,唐宫此日赐衣沾。
栀香满院人如玉,尚想薰风半卷帘。
作品赏析
曾饮昌阳七十三,老来大布当轻衫。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老来淡泊名利,生活朴素的情怀。“昌阳”指代长寿,“七十三”则指代年龄。诗人曾经饮过昌阳水,活到了七十三岁,老来时穿着大布做的轻衫,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 豫储当采三年艾,缓计空寻六日蟾。这句诗中的“豫储”指的是预先储备,“三年艾”则是指储存了三年的艾草,而“六日蟾”则是指月亮。诗人想要通过预先储备艾草来应对未来的疾病,而不是徒劳地去寻找月亮。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务实、节俭的生活态度。 楚俗旧时沉黍恨,唐宫此日赐衣沾。这句诗涉及了历史典故。“楚俗沉黍恨”是指在古代的楚地,人们因为怨恨而将黍米沉入水中,而“唐宫赐衣沾”则是指唐朝皇帝赐予大臣衣服以示荣宠。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 栀香满院人如玉,尚想薰风半卷帘。这句诗描绘了庭院中的美景,栀子花香飘满院子,人们美如玉,微风拂过半卷着的帘子。诗人通过这幅美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生活朴素的情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务实、节俭的生活态度和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通过对庭院美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创作背景
《端午感怀》是宋代文人舒岳祥创作的一首诗。舒岳祥生活在南宋末期,那个时期国家动荡,政治腐败,民众生活困苦。这首诗是在端午节时,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有所感而创作的。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忠臣屈原的怀念,对屈原精神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忧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正义、忠诚等价值的坚守。
相关诗词
  • 1
    [现代]
    即今抗战艰难日,累累新坟启我思。
    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
    国中忍见儿皇立,朝内惟谋萁豆炊。
    九仞为山争一篑,同仇敢与亿民期。
  • 2
    [近代]
    万山拱极一峰高,遯迹何心仗节旄。
    望月空馀落花句,题诗寄咏猗兰操。
    江湖秋水人何处,霖雨苍生气倍豪。
    笑视吴钩自搔首,前途恐有未芟蒿。
  • 3
    [唐]
    恨寄朱弦上,含情意不任。
    早知云雨会,未起蕙兰心。
    灼灼桃兼李,无妨国士寻。
    苍苍松与桂,仍羡世人钦。
    月色苔阶净,歌声竹院深。
    门前红叶地,不扫待知音。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