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题僧希元禅隐堂》

游锡遍他方,归休静默堂。
孤吟时有得,诸念若为忘。
删竹减庭翠,煮茶生野香。
云山莫腾诮,心地本清凉。
作品赏析
这首诗《游锡遍他方,归休静默堂。》是一首描绘禅修生活的诗,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禅修者在归休静默堂的日常生活。 首句“游锡遍他方,归休静默堂。”描绘了禅修者四处游历,传播佛法,为他人带来智慧和启示,直到最后回到静默堂休息。这是一种对修行过程的象征,体现了禅修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 “孤吟时有得,诸念若为忘。”这两句诗描绘了禅修者在独自吟咏时有所领悟,对各种念头有了新的理解。这里的“孤吟”可能指的是禅修者独自冥想或诵经的过程,而“时有得”则表达了他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收获。至于“诸念若为忘”,则表达了禅修者在面对各种念头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醒,不被它们所困扰。 “删竹减庭翠,煮茶生野香。”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禅修者的生活细节。删竹和减庭翠分别指删减了庭院的翠竹,使得庭院更加简洁。煮茶则表达了禅修者享受清茶的时刻,而“生野香”则描绘了禅修者在自然中品味野花香味的时刻。这些细节描绘了禅修者在简朴、自然的环境中享受生活的过程。 最后,“云山莫腾诮,心地本清凉。”这两句诗表达了禅修者对云山和清凉的内心世界的理解。云山象征着禅修者内心的平静和清凉,而莫腾诮则表达了这种境界无需他人的评价或称赞。这种理解体现了禅修者内心的清净和自在。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禅修者在归休静默堂的生活,他游历四方传播佛法,回到静默堂享受简朴生活,品味自然清香,内心平静清凉。这首诗充满了对禅修生活的赞美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创作背景
《题僧希元禅隐堂》是宋代文学家蔡襄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北宋时期,蔡襄游览了一座名为“禅隐堂”的寺庙,并在那里遇到了一位名叫希元的僧人。希元向蔡襄介绍了这座寺庙的历史和佛教文化,让蔡襄深受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蔡襄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赞美之情。诗中描绘了禅隐堂的景色和氛围,以及希元僧人的高尚品德和修行精神。通过这些描写,蔡襄展现了他对佛教信仰的认同和尊重,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追求内心平静与超脱尘世的愿望。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蔡襄对于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诗中描述了禅隐堂周围的山水风光,如“山色有无中”、“水光潋滟晴方好”等,这些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反映了蔡襄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之情。 总之,《题僧希元禅隐堂》是一首充满感情和思考的诗歌作品,它既展现了蔡襄对于佛教文化的敬仰和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他对于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之情。这首诗不仅是蔡襄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一种反映和记录。
相关诗词
  • 1
    [唐]
    僧貌净无点,僧衣宁缀华。
    寻常昼日行,不使身影斜。
    饭术煮松柏,坐山敷云霞。
    欲知禅隐高,缉薜为袈裟。
  • 2
    [南北朝]
    多值息心侣。
    结架山之足。
    八解鸣涧流。
    四禅隐岩曲。
    窈冥终不见。
    萧条无可欲。
    所愿从之游。
    寸心于此足。
  • 3
    [宋]
    悟得师禅隐此林,谩传难下碧天吟。
    巢沟坞上人无迹,云月堂前树有阴。
    家弃蜀乡年岁远,身潛洛寺屋庐深。
    死生托得香山去,可遂西来一片心。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