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

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
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作品赏析
这首诗《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元宵节时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首句“老去何堪节物催”,诗人以“老去”自况,表达出时光飞逝、年华老去的感慨。“节物催”即节候的物象在催人老去,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蕴含其中。 接着,“放灯中夜忽奔雷。”描述了元宵节放灯的场景,忽然像有雷声响起,形容灯火辉煌的景象,生动形象。“忽奔雷”的形容非常贴切,使人仿佛看到元宵夜的热闹场景。 第三句“一声大震龙蛇起”进一步描绘了元宵放灯的震撼,仿佛龙蛇都因此而震动起来。这句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将元宵放灯的震撼力和影响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蚯蚓虾蟆也出来。”诗人用幽默诙谐的语气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连蚯蚓和蟾蜍也被吵醒了,出来欣赏这热闹的景象。这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即使生活中有困难和挫折,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元宵节时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是宋代诗人张元干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宋代,具体时间是公元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的正月十四日。当时,张元干正在南方游历,目睹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诗中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景象,作者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诗中提到了“柳条”、“桃花”等春天的元素,以及“燕子”、“蜂儿”等动物的活动,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同时,诗中还提到了“惊蛰”这一节气,表明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此外,诗中还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例如,诗中提到了“酒香”、“茶味”,这些都是人们生活中的美好享受。同时,诗中还提到了“琴声”、“歌声”,这些都是艺术的表现,体现了作者对艺术的热爱。 总的来说,《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表达对生活热爱的诗歌。它既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尊重与热爱。
相关诗词
  • 1
    [现代]
    新祠故宅总伤情,沧海能来奠一觥。
    千古文章孤愤在,初春节物万愁生。
    风骚薄命呼真宰,离乱馀年望太平。
    归倚小车心似醉,晚烟哀角满江城。
  • 2
    [宋]
    忆昔寻幽兴未终,重来洞府访仙翁。
    十年尘世身将隐,千年华阳路暗通。
    山水只如前日好,松杉似与老人同。
    明朝又入黄尘去,回首青山一梦中。
  • 3
    [宋]
    甲戌九月秋,朔旦风灾眚。
    孛彗犯太阳,凄凄如月冷。
    方其如亏时,宛然虫食皿。
    食之至於既,当空悬殊黑饼。
    仿佛存圈子,中陷犹枯井。
    云间星书见,草木森弄影。
    天地寂无声,疑似非人境。
    问之道旁翁,欲语喉先哽。
    翁今九十余,眼未见此景。
    爰有虮虱臣,拜跪泪沾领。
    天高听则卑,宜鉴愚臣请。
    日者阳之宗,千古光常炳。
    此日何不臧,臣心忧耿耿。
    或者得天君,先事示之警。
    流金为汤戒,洚水为尧儆。
    虽重一时忧,何伤天历永,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