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寄题处州朱山人幽居》

之子适所遇,爱此山林居。
禅心庭下树,仙诀枕中书。
溪明暑醉后,洞暗春游初。
逢疴药籙补,得意琴声徐。
人生随乐住,世事与閒疏。
勿用挂云网,孤鸿翔太虚。
作品赏析
这首诗《之子适所遇,爱此山林居》是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首联“之子适所遇,爱此山林居”,诗人表达了对山林生活的喜爱之情,这里的“之子”指的是诗人自己,他偶然来到这个地方,却爱上了这里的山林生活。这一句也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渴望摆脱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颔联“禅心庭下树,仙诀枕中书”,诗人将山林生活比作禅修,庭下的树是他的心灵寄托,而枕中的书则是他从仙诀中得到的智慧。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也暗示了他对人生哲学的理解。 颈联“溪明暑醉后,洞暗春游初”,描绘了山林中的自然景色和季节变化。溪水在暑天时明亮清澈,洞穴在春天时昏暗神秘。这里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山林生活的美丽和神秘。 尾联“逢疴药籙补,得意琴声徐”,诗人表达了在山林生活中遇到疾病时,有药籙可以治疗;在心情愉悦时,有琴声可以舒缓心情。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满足和感激之情。 最后两句“勿用挂云网,孤鸿翔太虚”,诗人表达了不要被世俗的纷扰所牵绊,就像孤鸿在太虚中自由飞翔一样。这里再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束缚的厌恶。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林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束缚的厌恶。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创作背景
《寄题处州朱山人幽居》是宋代文学家蔡襄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林中过着宁静、自由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赞美。 创作背景: 蔡襄生活在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代。然而,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普遍受到科举制度的束缚,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他们不得不投身于繁琐的官场生活。这使得许多文人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开始寻求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背景下,隐士文化逐渐兴起,许多文人开始向往隐居山林的生活。 赏析: 1. 意境描绘:诗中通过对山林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画面。如“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夏日山林中的景色,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恬静与美好。 2. 人物塑造: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隐士,他远离纷扰的世俗生活,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表现了主人公在山林中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3.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描绘隐士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赞美。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4. 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楼台倒影入池塘”一句,将楼台的影子比喻为倒映在水中的景象,既形象地描绘了景色,又富有诗意。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和谐、优美。 总之,《寄题处州朱山人幽居》这首诗通过对山林景色的描绘和对隐士生活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下一首
《秋夜》
相关诗词
  • 1
    [唐]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
  • 2
    [唐]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 3
    [唐]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