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挽龙图待制徐良能墓》

少日蜚声竦白袍,暮年策足上青霄。
功名略已追前辈,事业真堪托后凋。
谏草半焚烟寂寂,琐窗一梦夜寥寥。
古塘原上谁行路,只有哀笳引葬箫。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怀旧和悲逝。诗人通过描绘自己早年功成名就,晚年策马奔腾的情景,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友人的哀悼。 首句“少日蜚声竦白袍”中,“少日”暗示了诗人年轻时的才华横溢和名声大噪。“飞声”常用来形容人的才华出众,名声大振。“竦白袍”则描绘了诗人身着白色长袍,风采照人的形象。这句诗以生动的描绘开头,为整首诗奠定了怀旧的基调。 “暮年策足上青霄”则描绘了诗人晚年奋发有为,踏上青云之巅的情景。这句诗与“少日”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功名略已追前辈”表达了诗人对前辈功成名就的敬仰和追忆。“事业真堪托后凋”则表达了诗人对自身事业追求的坚定信念和对后人的期许。 接下来的诗句,“谏草半焚烟寂寂,琐窗一梦夜寥寥”则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哀悼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谏草半焚”暗示了逝者生前曾为朝廷进谏,但命运多舛,半途而废。“烟寂寂”则描绘了逝者进谏失败后的寂寥氛围。而“琐窗一梦”则暗示了逝者生前曾有过美好的梦想和追求,但最终未能实现。 最后两句“古塘原上谁行路,只有哀笳引葬箫”则直接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和对死亡的无奈。“古塘原上”暗示了逝者长眠的地方,“谁行路”则表达了对逝者身后无人问津的感慨。“只有哀笳引葬箫”则描绘了葬礼上的凄凉场景,箫声哀怨,笳声哀切,更增添了悲痛之情。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友人的哀悼。通过对早年与晚年、功成名就与进谏失败、美梦与现实、哀悼与无奈等多方面的对比,进一步加深了主题的表达。
创作背景
《挽龙图待制徐良能墓》是宋朝诗人范端臣创作的一首挽诗,用以纪念龙图阁待制徐良能。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首先要了解徐良能其人以及他与作者范端臣的关系。 徐良能是宋朝的一位官员,曾担任龙图阁待制,这是一个备皇帝顾问的官职,因此他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他可能逝世于范端臣的时代,这使得范端臣感到有必要为他创作一首挽诗,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和尊敬。 此外,范端臣与徐良能可能存在某种个人关系,也许是朋友、同僚或是有过交往的人。这种关系可能使范端臣更加感到有义务为徐良能创作一首挽诗,以表达对他的哀思。 综上所述,这首《挽龙图待制徐良能墓》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基于范端臣对徐良能的尊敬和怀念之情,以及他们之间的个人关系。通过这首挽诗,范端臣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相关诗词
  • 1
    [宋]
    洞中烟锁五云楼,洞口寒泉今古流。
    见说秋高风雨夜,徐良骑鹤鹤更来游
  • 2
    [明]
    南山饥牛常待饭,而君力田致疏懒。
    北冥游鲲几千里,而君重钓沧浪水。
    高堂老亲鹤两鬓,二者本自供甘旨。
    禾囷三百既有获,得渔可羹而已矣。
    《甫田》之诗诚是歌,犗耳之谈真浪耳。
    五湖飞涛雪崩奔,高轩却立青山根。
    鱼龙出舞日色死,四面绿窗相吐吞。
    辍耕罢钓来坐卧,每与明月争黄昏。
    抽书腰下教儿读,等身长锸支柴门。
    有时风雨得蠙尾,沽酒约客东西村。
    楸树矶头净淘米,蘋香满席罗盘飡。
    颓然醉饱无一事,渊识自许探乾坤。
    鄙夫或问荣与辱,笑指浮云无
  • 3
    [明]
    之子住铜阬,人传好事名。
    如何同甲子,翻遣昧平生。
    野岸风中钓,湖田雨后耕。
    秋天渐凉冷,或可赴前盟。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