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以中为大本,天地得中能自生。 古之圣贤一用中,政刑礼乐万事平。 於戏后世中道丧,政分宽猛刑重轻。 礼非俭陋则奢僭,乐不专一须锵铿。 其间万事亦颇僻,或过不及谁与绳。 今公奋然力追救,大署中字为斋名。 谓中之迹不可见,粲焉其道存六经。 尚书洪范有皇极,春秋王道为权衡。 在易之爻贵二五,于诗无邪义甚明。 子思著篇究根柢,王通命说垂仪刑。 夜探群书味中理,鸡鸣而作还奉行。 出处语默皆时中,措诸万事无侧倾。 有时宾至相与乐,咏歌亦作中和声 |
| 这首诗以“中”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中庸之道的推崇和追求。 首先,诗中强调了“天下以中为大本”,天地自然都以中为根本,而中则代表着平衡、和谐、公正。作者认为,古之圣贤之所以能够治理国家,就在于他们能够运用中道,政刑礼乐皆能保持平衡,因此万事平定。然而,在诗中,作者也描绘了现实中的种种偏颇,如礼制或俭陋或奢僭,乐制不专一或锵铿不足,这些都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然而,作者对“中”的追求并未因此而动摇。他坚信,如果能够尽力去挽救这种局面,大力推行中道,那么政治、礼制、乐制等各方面都可以得到纠正。他以“中”为准则,大书“中”字作为斋名,认为“中”的道理体现在六经之中,是尚书中的皇极,也是春秋王道权衡,更是易之爻二五之贵,诗无邪义,子思著篇,王通命说等中的精髓。 在诗的结尾,作者表达了他无论在何处、何时,都以中为准则,无论面对万事万物都能保持中正不偏。他甚至在宾客来访时与之共享欢乐,也会唱出和谐的歌曲。这都体现了他的中道精神。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中庸之道的深深敬仰和追求,同时也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偏颇和混乱,以及作者对此的深深忧虑。然而,他坚信只有坚持中道,才能使万事万物都保持平衡和和谐。这首诗充满了对中道的热情追求和对社会公正的深深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