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侯落落旧规摹,千载谁能发壮图。 抚定南方无后顾,感通北面自前孚。 但于号令教心服,自是欢忻听指呼。 群策不遗光竹帛,方知儒术本非迂。 |
| 这首诗是用来赏析杜甫的《蜀相》的,这首诗是杜甫对诸葛亮一生的评价和赞美。 首联“武侯落落旧规摹,千载谁能发壮图。”描绘了诸葛亮的伟大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规摹”一词,既指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也指他的智慧和策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卓越成就的赞赏。 “千载谁能发壮图”,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智慧和策略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长河中能够像诸葛亮那样有远大志向和宏伟蓝图的英雄的渴望。 颔联“抚定南方无后顾,感通北面自前孚。”表达了诸葛亮在南征时所取得的胜利,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在北伐中原时的决心和勇气。 “抚定南方无后顾”,表达了诸葛亮在南征时的成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在南征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策略的赞赏。“感通北面自前孚”,表达了诸葛亮在北伐中原时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卓越成就的赞赏。 颈联“但于号令教心服,自是欢忻听指呼。”描绘了诸葛亮在治理军队时的智慧和策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卓越领导能力的赞赏。“号令教心服”,表达了诸葛亮在治理军队时的智慧和策略,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能够让士兵心服口服的赞赏。“自是欢忻听指呼”,表达了士兵们在诸葛亮的指挥下所表现出的积极性和战斗热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卓越指挥能力的赞赏。 尾联“群策不遗光竹帛,方知儒术本非迂。”表达了诸葛亮在治理国家时的智慧和策略,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在政治上的卓越成就的赞赏。“群策不遗光竹帛”,表达了诸葛亮能够广泛地吸取众人的智慧和建议,并将其运用到治国理政之中。“方知儒术本非迂”,表达了诗人对儒家思想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能够将儒家思想运用到治国理政中的赞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表达了杜甫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杜甫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