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蝉》

秋事遽如许,空山夜已蝉。
多吟清露底,偏傍竹篱边。
翼似霜余叶,声如雨后泉。
儿曹读书罢,贪听不成眠。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感叹时光流逝的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秋事遽如许,空山夜已蝉。”描绘了秋天的到来,万物开始凋零,空山中夜晚已经有蝉在鸣叫。“遽如许”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来临的快速和突然之感,“空山夜已蝉”则营造了一种寂静而凄清的氛围。 颔联“多吟清露底,偏傍竹篱边。”描述了作者在清露之际,偏倚在竹篱笆旁边吟诵诗歌。这一联通过“清露”和“竹篱”两个意象,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氛围,并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感悟。 颈联“翼似霜余叶,声如雨后泉。”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蝉翼比作霜后的树叶,将蝉声比作雨后的泉水。这一联通过对比和比喻,进一步刻画了蝉的形象和声音,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秋天的氛围和蝉的特点。 尾联“儿曹读书罢,贪听不成眠。”描述了孩子们读完书后,贪婪地听着蝉鸣,无法入睡。这一联通过孩子们的行为,表现了蝉鸣的吸引力和秋天的宁静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和蝉鸣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同时,通过孩子们的行为,也展现了秋天的宁静和魅力。
创作背景
宋朝诗人潘牥创作的《蝉》是以蝉为题材的一首诗。在创作背景上,这首诗可能受到了唐朝咏蝉诗的影响,唐人咏蝉诗中,多以蝉的高洁来表现自己的志趣和品格,如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等。因此,潘牥也可能是在这样的文学传统下,以蝉为题材,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格追求。 此外,具体的创作背景还与潘牥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有关,可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才能更准确地了解。
相关诗词
  • 1
    [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2
    [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 3
    [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好景 一作:美景)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