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嗟见世间人。 但有纤毫即是尘。 不住旧时无相貌,沈沦。 只为从来认识神。 作麽有疏亲。 我自降魔转法轮。 不是摄心除妄想,求真。 幻化空身即法身。 |
| 这首诗是禅宗的经典之作,它通过描绘一个禅者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世间众生的深刻洞察和智慧。 首先,诗中提到了“嗟见世间人。但有纤毫即是尘”,这是对世人的描绘,他们被微小的尘埃所吸引,被世俗的琐事所困扰,忘记了真正的自我和内在的智慧。这种描绘揭示了人们常常被外在的物质和表象所迷惑,忽视了内在的真理和智慧。 接着,“不是摄心除妄想,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这里表达了禅者的态度和追求。禅者认为,真正的智慧不是通过抑制欲望和妄想来获得的,而是通过深入内心,发现真正的自我,即“法身”。这种法身不是外在的实体,而是内在的智慧和真理。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禅宗的哲学思想,即通过内心的觉醒和智慧的追求,超越物质和表象的束缚,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和真理并不在外界,而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只有当我们放下外在的束缚,深入内心,才能发现真正的自我和内在的智慧。 此外,这首诗也表达了对世间众生的同情和理解。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智慧和真理,只是被外在的物质和表象所掩盖。只有当我们放下这些束缚,深入内心,才能发现真正的自我和内在的智慧。这不仅是对禅者的启示,也是对所有人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