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蓦山溪·扁舟东去》

扁舟东去,极目沧波渺。
千古送残红,到如今、东流未了。
午潮方去,江月照还生,千帆起,玉绳低,枕上莺声晓。


锦囊佳句,韵压池塘草。
声遏去年云,恼离怀、余音缭绕。
倚楼看镜,此意与谁论,一重水,一重山,目断令人老。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离别之情的诗,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时的凄清景象,表达了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扁舟东去,极目沧波渺”开篇点题,写作者离别之地和所见的景象。“扁舟”是小舟,“东去”是离去的方向,“沧波渺”是江波浩渺的样子,整个开篇的意象表现出离别时的凄清氛围。 “千古送残红,到如今、东流未了。”进一步描绘离别时的景象,“千古”是时间的漫长,“残红”是落花,“东流未了”是江水不断,这里的意象表现出离别时的场景,表达出时间的漫长和离别的不舍。 “午潮方去,江月照还生,千帆起,玉绳低,枕上莺声晓。”写离别后的景象,潮水涨起,江月依旧,但是离别的人已经离开了。而“千帆起”则表现船只离开时的景象,“枕上莺声晓”则以鸟鸣声代替人的呼唤,更显离别的悲伤。 “锦囊佳句,韵压池塘草。声遏去年云,恼离怀、余音缭绕。”这里运用了典故和比喻的手法,将离别的情感比作佳句和音乐的美妙,表达出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倚楼看镜,此意与谁论”进一步表达了离别后的孤独和思念之情,“倚楼看镜”是表达对离别的人的思念,“此意与谁论”则表达了无人可以倾诉的孤独。 “一重水,一重山,目断令人老”,最后以景结情,以重重山和水表达了对离别的人的思念之情,同时“目断令人老”则表达了思念之情的强烈和长久。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和离别后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创作背景
陈瓘的《蓦山溪·扁舟东去》的创作背景与宋钦宗靖康年间金兵南侵的历史事件有关。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进攻,汴京沦陷,陈瓘随同大批官员和百姓南逃。这首词就是他在南逃途中,舟行长江时,感时抒愤之作。他通过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抒发了一腔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相关诗词
  • 1
    [元]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
    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
    归,学取他渊明醉。
  • 2
    [明]
    边邑深隍嵌叠峰,土民食粟扣时舂。
    云山溪水常相合,烟树藤萝每自封。
    岭外瘴温鸣蟋蟀,海滨郁热显掞鳙。
    常思不律皆由此,数月朱颜别旧容。
  • 3
    [清]
    韶光最好,甚眉峰长聚。
    相劝乘船漾南浦。
    盼海棠簪后插到茶蘼,同梦里又是楝花风雨。
    桥东芳草岸,胜乐游原,勾队争看小蛮舞。
    雀舫曳疏帘,蛛网浮杯,但日日鸾箫吹度。
    听唱遍青春蓦山溪,待拆了歌台,放伊归去。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