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妖华倾国岂无情,忍复颦眉见越兵。 若使将军犹好色,安能三徙更成名。 | 
|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作者是晚唐诗人罗隐。 这首诗是作者为谴责红颜祸水这一古老的观念,以否定美色误国这一荒谬绝伦的史实,所作的一篇颇富讽刺的哲理诗。 首句“妖华倾国岂无情”,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典故。“妖华”借指美女,“倾国”用之于诗中,是指美女能倾倒国都,使国势不振。这句诗首先给予人们的印象是“红颜祸水”这一古老观念的传统性。然而诗人并非肯定“妖华倾国”之有情,而是讽刺,责难美人自己处于风情满怀,若再是工颦弄姿,可能引发的灾祸,在这里显然强调了历史的教训。诗人由此产生一种联想,或许发生过这类事。由历史上绝艳怜才而害才折命的人为结局中得到这一联想吧?从更深层次上,对祸水酿成进行哲理的阐发:“忍复颦眉见越兵。”这是诗人的独白,是诗人对红颜祸水这一观念的否定性回答。这里含有丰富的内容,忍痛割爱,抑制风情,避免祸害,这是诗人对这一观念的否定结论。然而,诗人并未一概而论,他似乎在暗示:倘若那位倾国倾城的越国美女西施不遇范蠡这位多情将军,不遇那位好色的越王勾践,或许她能保持其贞节情操,贞洁妇人。 诗的后两句“若使将军犹好色,安能三徙更成名”,就其社会意义看,它仍然是对“红颜祸水”这一观念的否定。从字面看似乎在责怪范蠡这位多情将军,言外之意则在于批评好色误人。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反语和双关语调来表达他对“红颜祸水”这一观念的否定态度。倘若这位将军好色如命,哪里会有越国被吴国灭亡的悲剧?哪里会有勾践屈辱求和的历史?诗人用这种寓言式的表达方式,曲折而犀利地讽刺了祸水误国的虚妄与荒谬。 总之,这首诗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红颜祸水”的错误论调。尽管这首诗的艺术表现有一定特点:或托古讽今或直抒胸臆、或对比或排比,但在古代哲理诗中却仍然具有一定的特色。总的来说这首诗讽刺犀利,语言精警凝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