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夜宿天池,月下闻雷,次早知山下大雨》

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翻山麓。
晓来却问册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
作品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昨夜”在“月明峰顶”宿夜的情景的描述,表现出一种深沉的野逸之美,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高蹈山水之间的情趣。 首先,“昨夜月明峰顶宿”这一句明确地告诉读者诗人昨夜在月明峰顶宿夜。这不仅使读者感受到山间月色的美好,而且暗示了诗人当时心境的闲适。而“宿”的地点并不局限于“峰顶”,还有那“隐隐雷声翻山麓”,表明诗人又游历了山间的许多幽静去处。这为后面的“三更卷茅屋”的情景的出现作了铺垫。 接着,“晓来却问册下人”这句通过“册下人”形象的描述,展现了诗人清早向山下的人们打听询问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闲适和山野人的淳朴、好客。 最后,“风雨三更卷茅屋”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通过“风雨三更卷茅屋”的情景,表现了山间夜间的雷雨,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山间生活的亲近之感。同时,这又和诗人在峰顶宿夜的情景相照应,使整个诗篇显得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高蹈山水之间的情趣,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夜宿天池,月下闻雷,次早知山下大雨》这首诗是王守仁在游历天目山时创作的。他夜宿天池,月下听到雷声,次日早晨得知山下大雨。王守仁在诗中描绘了夜晚雷声震天,风雨交加的壮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王守仁的哲学思想也有一定关系。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主张“知行合一”,提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他在游历天目山时,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和感受,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融入诗歌创作中,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综上所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涉及到王守仁的游历经历、哲学思想以及对自然景象的感受和表达。
相关诗词
  • 1
    [现代]
    不羡天池鸟,不慕北溟鱼。
    瞬息乘风万里,铁翼云中舒。
    才到新西比利,已过乌兰巴托,瀚海览无余。
    谁谓乾坤大?
    浑似一沤夫。
    高歌倦,雄谈歇,展画图。
    长城蓦地眼底,岪郁盘云途。
    地上山山横黛,天上人人俯首,又见昆明湖。
    锦绣山河好,今朝气象殊。
  • 2
    [南北朝]
    上圣家寰字。
    威略振边陲。
    八维穷眺览。
    千里曳旌旗。
    驾鼋临碧海。
    控骥践瑶池。
    曲浦腾烟雾。
    深浪骇鲸螭。
  • 3
    [宋]
    试凭阑干春欲暮,桃花点点胭脂。
    故山凝望水云迷。
    数堆苍玉髻,千顷碧琉璃。
    我本清都闲散客,蓬莱未是幽奇。
    明朝归去鹤齐飞。
    三山乘缥缈,海运到天池。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