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出广州第一宿》

越王台下路,搔首叹萍踪。
城古都招水,山高易得风。
鼓声残雨后,塔影暮林中。
一样连营火,山同河不同。
作品赏析
这首诗《越王台下路,搔首叹萍踪》是一首对越王台的深度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越王台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的独特感受。 首联“越王台下路,搔首叹萍踪。”诗人以越王台下的路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如浮萍般漂泊无定的身世和心境。这一联以景起笔,描绘了诗人站在越王台下,面对着历史的痕迹,感叹自己的生命如同浮萍般漂泊不定。这种对生命的独特感受,既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也透露出他对历史和文化的深深思考。 颔联“城古都招水,山高易得风。”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越王台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以“城古都招水”点明越王台所在的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山高易得风”则描绘了当地的山势高峻,容易形成风的特点。这一联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使读者对越王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颈联“鼓声残雨后,塔影暮林中。”诗人描绘了雨后余音的鼓声和夕阳下越王台的影子映照在树林中的景象,这一联以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生动地表现了越王台的环境和氛围。鼓声残余,暗示着历史的沉淀;塔影暮林,则描绘了夕阳下的美丽景色。这一联的描绘,既表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使诗歌具有了艺术的美感。 尾联“一样连营火,山同河不同。”诗人以景结情,通过描绘连营的火光和山与河的不同,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这一联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诗人情感的升华。连营的火光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沧桑,而山与河的不同则暗示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一联既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思考,也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感和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越王台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的描绘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诗人的语言简练而深刻,情感真挚而动人,使诗歌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诗词
  • 1
    [南北朝]
    少年射策罢。
    擢第云台中。
    已轻淄水耋。
    复笑广州翁。
    麟阁伫雠校。
    虎观迟才通。
    方见雕篆合。
    谁与畋渔同。
    待尔金闺北。
    予艺青门东。
  • 2
    [明]
    天涯历尽尚遐征,百粤风烟不计程。
    涉险始知尘海阔,道穷转见死生轻。
    暂依水月光明住,偶向琉璃宝地行。
    到岸舟航今已弃,上方钟鼓为谁鸣?
  • 3
    [唐]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