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人谨盐筴,伯者之事尔。 计口收其余,登耗以生齿。 民充国亦富,粲若有条理。 惟非三王法,儒者犹为耻。 後世益不然,榷夺由汉始。 权量自持操,屑屑已甚矣。 穴◇如蜂房,熬波销海水。 岂知戴白民,食淡有至死。 物艰利愈厚,令出奸随起。 良民陷盗贼,峻法难禁止。 问官得几何,月课烦笞箠。 公私两皆然,巧拙可知已。 英英职方郎,文行粹而美。 连年宿与泗,有政皆可纪。 忽来从辟书,感激赴知己。 闵然哀远人,吐策献天子。 |
| 这首诗以齐人的谨盐筴为引子,对古代中国社会经济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诗中描绘了古代中国以人口为代价,以计口收余的方式进行经济活动,这种政策虽然使充国富足,但并不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 诗中提到了汉代开始的榷夺政策,即政府垄断经济,通过控制权量和熬盐销海等方式获取利益,但却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苦难。百姓食淡至死,而物艰利愈厚,使得奸随随之而起,良民陷于盗贼,峻法难以禁止。 诗中还提到了英英职方郎,他文行粹而美,有政皆可纪,但因受辟书而赴知己之约,却因此对远人感到哀痛,并献策于天子。这反映了古代官场中的权力和利益之争,也表达了对良吏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通过对古代经济政策的反思,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良吏的敬仰。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