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入崇宁界》

桑间三宿尚回头,何况三年濯锦游。
草草郫筒中酒处,不知身已在彭州。
作品赏析
《桑间三宿尚回头,何况三年濯锦游》这首诗以“桑间三宿”的典故借指对锦城的留恋。首句以“桑间三宿”的典故,点明留恋锦城之游。“尚回头”三字极其传神,既写出诗人对锦城的依恋,又写出诗人对往日游赏的回忆,并已隐含此次重游,情景与前大不相侔,暗寓着诗人此次重游,是悲欢错杂的心情。 “何况三年濯锦游”,用对比的手法,说明锦城之游对自己的吸引力。“三年”与“桑间”对照,说明锦城之游的吸引力之大。诗人以“何况”二字引出“何况三年濯锦游”,可见诗人对锦城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草草郫筒中酒处”,草草,不精之意。郫筒,泛指成都平原出产的名酒。这句诗的意思是:在郫筒美酒中我们匆匆聚首,表现出诗人对往事的追忆,对锦城的无限眷念之情。 “不知身已在彭州”,彭州为蜀中富饶之地,但与锦城相比,毕竟不能比美。身已在彭州,却不知自身已置身何处,可见诗人对锦城的向往之情。 这首诗以“桑间三宿”的典故起兴,借为送别而作,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诗人以反问作结,既表现了送友人时的欢乐,又表现出对锦城的向往之情。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诗人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锦城的无限眷恋之情。同时,也表现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是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佳作。 至于“何况三年濯锦游”和“不知身已在彭州”两句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何况三年濯锦游”表达了锦城之游对诗人的吸引力之大,“不知身已在彭州”则通过对比,表现出锦城之游与彭州相比,毕竟不能相提并论,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锦城的向往之情。整首诗通过反问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锦城的眷恋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总的来说,《桑间三宿尚回头,何况三年濯锦游》这首诗是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佳作,通过典故起兴、反问和对比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和对锦城的眷恋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唐代诗歌注重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诗词
  • 1
    [宋]
    圣泽昭天下漏泉。
    君王慈孝自天然。
    四民有养跻仁寿,九族咸亲迈古先。
    歌舜日,咏尧年。
    竞翻玉管播朱弦。
    须知大观崇宁事,不愧生民下武篇。
  • 2
    [宋]
    当年游侠成都路,黄犬苍鹰伐狐兔。
    二十始肯为儒生,行寻丈人奉巾屦。
    千江渺然万山阻,抱衣一囊遍处处。
    或持剑挂宰上回,亦有酒罢壶中去。
    昨来禅榻寄曲肱,上雨傍风破环堵。
    何时鲲化北溟波,好在豹隐南山雾。
  • 3
    [宋]
    范侯来寻八桂路,走避俗人如脱兔。
    衣囊夜雨寄禅家,行潦升阶漂两屦。
    遣闷闷不离眼前,避愁愁已知人处。
    庆公忧民苗未立,旻公忧木水推去。
    两禅有意开寿域,岁晚筑室当百堵。
    他时无屋可藏身,且作五里公超雾。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