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杂谈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该怎样理解?

王国维的文学批评代表作《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堪称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当代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甚至评价道:“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
时至今日,这部问世已有一百多年的《人间词话》依然在各大书店的文学板块上占据着一席之地,《人间词话》正式发表是在《国粹学报》上,但是,事实上王国维写词话,并非只写64则。

从今藏于北京图书馆的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看,最初的词话有125则。王国维在125则手稿中亲自删去12则。1908年从删节后的113则中节选63则,外添一则,共64则,予以发表。发表时,文字上又有较大的删改,这就是如今通行版本的《人间词话》。
整部《人间词话》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则至第9则词话,对词学理论“境界”说的具体内涵作理论性阐述。是全文的纲。
第二部分是第10则至第52则,按时代先后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具体的审美经验的层次上说明,词的境界是如何创设的,词的境界是如何展示艺术魅力的。
第三部分是第53则至第64则,分别论及历代文学体裁的演进,诗中叙事,诗人与外界的关系,游词等问题,对“境界”说理论作了拓展和补充。
从《人间词话》的内容与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来看,这64则词话浑然一体,强调论证的逻辑力量,是王国维对词学理论的建树之作。

在《人间词话》的开篇中,王国维即提出了词的“境界”问题,原话是这样说的:“词以境界为最上。与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王国维认为,“有境界”才能“成高格”,立“境界”才是诗词的核心内涵。
在王国维看来,文辞华美只是词的表象,词必须体现内涵,而且内在的体现应该是词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刻意地堆砌辞藻、追求华美。王国维在此处主要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对于词作者应将境界作为最高的出发点,而作为读者在理解词的时候也要具有一定的境界和高度,否则难以体现词的神韵和风采。
王国维注重词的境界,认为词的境界是一种思想的升华,更是一种情感的展示,应注重境界的体现。
王国维提出“境界说”之后,对其进行深化,提高对境界的认识,展现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使“境界”定位有所提升。王国维以艺术审美的角度和观点剖析“境界”,认为艺术创作必须注重境界,形成境界,提高境界,这样才能体现作品的价值和美感。

所以,王国维将境界作为作品评定的最高标准,具有代表性的则为“三境界”说法。这一说法在《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则开篇,王国维原话是这样说的: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三重境界,王国维分别引用了北宋词人晏殊《蝶恋花》、北宋词人柳永《蝶恋花》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名句。

在这三种境界之中,第一种境界更多地表现缺少知己,缺少理解,孤寂的情怀,但却有一种大彻大悟,登高怀远的境界;第二种境界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眷恋和情感,痴心而执着;第三种境界是一种顿悟,经过思考、追求之后,终于有所得,这种所得是一种境界,是自己的一种超脱和觉悟。
这三重境界是王国维对事业、学问之追求、奋斗、成功过程的高度概括与形象展示,但他又是从艺术层面、并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来阐释的,是从诗词、艺术的意境来表达对人生、生命境界的认识与理解。
王国维的诗词鉴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与审美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生命与人生的存在方式。艺术成为生命的写照,艺术的美境正是生命追求的终极目标。
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又提出:“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何谓“大词人”?其实这就是王国维对艺术家(诗人、词人、文学家)的一种标准与要求。“大”不仅仅是拥有高超的艺术技能,还要具有某种生命的境界。因此“大词人”就超越了一般的词人,超越了只懂技巧的词人,也超越了缺失境界的词人。

由此可见,王国维的诗词鉴赏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诗词格律欣赏,逐渐上升为艺术层面和美学层面,更注重诗词内涵和境界高度,探究其生命和人生的高度、价值和存在。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于诗词的评价注重“自然”的品评。在其思想认识之中,诗词来自自然和生活,经过诗人的创作,成为具体的作品。从表面上进行分析,诗词经过雕琢,并非“自然的产物”。
但是,从其意蕴和境界的角度分析,属于从无到有,诗人自然地流露内在情感,妙笔生花,读者能够自然地感受到一种情感和意蕴,这便是自然。
在阐释这一观点时。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其中蕴含的审美观念即是“真”,这“真”既指对作者而言的“真景物、真感情”,又指对作品而言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其强调的就是词人对情和景的真实感受和真实再现。

王国维这种强调作者写作时要有真情实感且要对“景”真实再现的态度,既有对中国传统诗学的继承因素,也有西方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因素。这种对传统诗学的继承来源于庄子“精诚之至”“本真状态”的观点,但中国传统的感情态度往往只注重主观感情的真,而忽略了对景对情再现的真。
所以,王国维《人间词话》在对“真感情”的重视中又借助并引用了西方文学的理论,比如“自然”和“观”这两个概念,独具创意地在提出“真感情”的同时,又提出了“真景物”,从而使“真”在具有真实感受和表现主体主观感情的意思之外,还具有真实描写和再现客观外物的意思。
在王国维看来,“真感情”和“真景物”是并重的,这正是王国维融会贯通中西美学和诗学的结果,从而为中国诗词创作理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比如在《人间词话》第十五则,王国维说:
词至李后主(李煜)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从中可以看出,王国维对李煜的词是很欣赏的,他认为李煜的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而然地流露。于是他在第十六则中强调:“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接着,王国维又在十八则中又说: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从这个角度看,王国维对创作的标准划定,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德国文化批评家尼采创作论的观点启示。尼采在《阅读与写作》一文开篇便提出这样的观点:“对于一切作品,我只爱那作者以他的心血写出来的。以心血写作,你将发现心血便是精神。”

根据王国维的“境界说”,形成了“有我”“无我”之差别,评价“主观诗人”“客观诗人”,建立文学审美标准,形成中国文学审美的新理论。这是一种创新和拓展,更是一种继承和发扬,为我国美学、审美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正是对这一文学审美新理论的阐释。在《人间词话》第三则中,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主张在诗歌中诗人与对象(情感与景物)的关系表现为“有我”与“无我”两种类型,这个观念源自席勒关于诗人对现实的两种关系的思想。
王国维能将中国诗词审美传统和西方文学理论观点相融合,可谓是中国文论承前启后的一大转折与过渡,是继承和创新同在的体现。
王国维认为文学“描写自然及人生”,但必须是内容及形式上的“真”而不是伪善的求名利之作。他认为词人是有着赤子之心的人,他们创作也应该是赤子情怀的再现,而反对那种失去真实性的矫揉造作的“游词”。
这种“真”的审美观贯穿了王国维对文学本身的看法及文学的发展观,既是王国维的文艺批评标准,也是他的文艺创作标准。
从“真”的创作标准出发,王国维提出了作品创作应力求真率自然、少用典故、少用替代字、反对堆砌词句、反对矫揉造作文风等一系列语言文字表达方面的创作主张。

《人间词话》不仅通过境界描述了艺术的本体,还通过境界描述和揭示人生的精神境界,将情、景、人融合在一起,将艺术、审美、人生结合在一处,注重真实、自然、人品、精神和情思,更加真切地表现中国美学。
《人间词话》其整体思想里充分透露出王国维兼容西学的开放心态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可谓是为中西文学思想融汇而成的经典产物。
分类标签: 王国维
相关杂谈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